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08-09-09 阅读: 1.44K 次

在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突出改革创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要苦干、实干,也要巧干、会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下面是范文稿整理的关于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地(州)、县(市)扶贫办主任会议及地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严格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实施十大专项行动计划,健全“四位一体”工作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脱贫攻坚步伐,促进贫困户提质增效增收。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市)实行 “一把手”双组长责任制,筹备召开了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各县市党政领导和34个牵头单位都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以地委名义下发了《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分解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任务。地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还下发了《2016年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同时,召开了扶贫(移民)业务工作会议,与各县市扶贫办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2016年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积极指导县(市)、乡(镇)、村开展扶贫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准识别,确保精准。一是坚持依规识别。地区贫困人口识别的标准、程序、方法等严格按照《2015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执行。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将农村人口全部纳入调查、识别范围,严格执行识别程序,坚决防止弄虚作假,确保贫困识别反映客观实际,经得起考验。三是坚持分级负责。地区、各县(市)、乡镇、村按照各自职责,实行分级负责制,切实做好地区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四是坚持群众参与。村“两委”、住村工作组要组织群众参与本村贫困人口摸底、识别、评议和确认的全过程,确保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五是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挤水分”工作。按照“一出一进一实”的原则,组织力量对各县市开展“回头看”、“挤水分”检查、抽查工作。3月初,由地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带队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县市脱贫攻坚和一季度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和指导。通过实地入户核实,重新识别了16986户、65839人,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少。

三是加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及时启动项目。目前,已争取到位财政扶贫资金11866万元,各县市所有项目已完成项目编制和报备工作,报备项目101个,所有项目资金已拨付各县市,目前,2016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备项目101个,其中:启动项目75个,项目启动率74%,其余项目已陆续开展招投标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启动实施项目。二是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地区、县(市)及各相关部门突出抓好了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专项资金。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程序实施项目,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各类资金捆绑使用,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发挥好对口援疆、驻疆企业和私企作用。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如新华印务牵头成立蓝天公益协会,开展了给老人送温暖、爱心衣架、疤痕修复等扶贫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优良传统,形成扶贫开发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形成扶贫脱贫攻坚合力。

四是采取“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解决脱贫问题。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针对有资源、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户一策”计划,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林、牧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积极探索扶贫项目变为农户资产、贫困户带资产、带项目入社和按股分红的收入形成机制,盘活贫困户资产,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入,力争通过扶持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 6.68万人。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对生活在山区、水库、易灾区、生态脆弱区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确保易地搬迁脱贫1768 人。三是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推进“两线合一”,确保地区“两无人口”全面纳入民政低保户保障范围。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融合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殊医疗救助保障,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兜底,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因残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力争社会保障兜底6.79万人。四是通过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对在贫困乡村实施的重大项目开展贫困影响评估,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大贫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启动贫困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完成生态保护脱贫1.73万人。五是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与扶贫、教育、人社部门整合资源,建立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和贫困家庭大学生临时救助制度,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予以补助,力争教育扶贫脱贫3.84万人。

五是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形成合力。一是地厅级领导示范带动。地区每名地厅级领导干部包联1个乡镇,了解掌握包联乡镇和联系户基本情况,指导包联乡镇做好贫困村扶贫攻坚规划,着力协调解决联系乡镇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的问题,着力把帮扶的贫困户打造成脱贫致富先进代表,推动联系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提质增效。二是部门单位包村。按照《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疆军区政治部关于深入推进自治区部门单位包村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自治区部门单位定点帮扶的乌什县、柯坪县26个贫困村,以自治区定点包村部门单位为主,“访惠聚”住村工作组的派出单位为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其他贫困村以“访惠聚”住村工作组的派出单位为主,确定对口包村联户任务,由住村工作组派出单位落实定点包村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地区191个贫困村对口帮扶全覆盖。三是发挥各级工作组的攻坚作用。各级“访惠聚”工作组在住村期间,发挥扶贫攻坚智囊团的作用,做好支持配合、协调指导、促进精准等工作,坚持每天走访入户,结对帮扶,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产业、增收项目,传授科普知识,提高致富能力。协助村“两委”实施好村级惠民生项目,以实施项目为契机,切实搞好村级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惠民生建设,进一步改善包联村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补齐资金不足短板。一是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和沟通,加强合作。目前,已与农业银行地区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地区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书,给各县市扶贫办已部署安排了金融扶贫工作。部分县已建立财政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机构放贷1亿以上。二是实施“百企帮百村”。地区扶贫办与地区工商联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地区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实施方案》,确定27个扶贫龙头企业和14家商会帮扶41个贫困村,有力推动民营企业帮扶力度。

七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近就地就业。一是培训计划精准。围绕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班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因户施策,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二是培训对象精准。根据贫困劳动力精准扶贫情况摸底表,按照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愿望,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万人列入培训计划。按培训项目分类登记造册,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做到底子清、数据准、培训精准,确保各类培训有序稳步推进。三是培训内容精准。根据贫困户家庭发展现状,确定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按照培训流程开展培训,让每个环节都有培训内容,通过系列化培训,让贫困户劳动力切实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技能扶贫。四是培训方法精准。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观摩学习、能人说教等形式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全流程、全课时参加培训,做到每个培训项目和各培训流程的学员、时间、内容、地点、课时、师资“六到位”。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就业渠道精准。充分利用地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后就地就近就业。如阿克苏市金盾安保、新和县健鹰纺织厂,目前已上岗就业2000余人。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二

定西是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灾害频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以上。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当年曾感叹,定西 “苦瘠甲天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得知定西群众生活状况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八十年代初联合国有关专家来定西考察后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是定西酷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定西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三苦”精神是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风貌经过千锤百炼孕育形成的,是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依靠“三苦”精神,定西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定西的扶贫史,就是定西的发展史,也是发扬“三苦”精神的实践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30多年来,定西人民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实现了从缺衣少穿到基本解决温饱,从单点扶贫到大面积整流域连片开发扶贫,从群众被动脱贫到主动要求致富,从政府主导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于1999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创造了扶贫开发的历史奇迹,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2008年翻了近一番,扶贫攻坚进程正在加快推进。回顾定西多年来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历史性突破”上。

(一)苦干实干,在基本农田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面对这一情况,定西干部群众通过供煤植薪、推广节柴灶、太阳灶等措施,初步解决了农村的燃料问题。在此基础上,把修梯田和种草种树、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苦干实干,把70%以上“跑土跑水跑肥”的山坡地修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水平梯田,亩均增产30%左右,彻底改变了“种了一坡、拉了一车、打了一斗”广种薄收的现状,从而使定西这块“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有了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创造了人间奇迹,靠的就是“三苦”精神。

(二)群策群力,在解决用水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干旱缺水是定西的心腹之患,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在解决水的问题上,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修水库、提灌等办法,尽可能地发展水浇地。在无水源的地方,全面实施了一户“一个集雨场、两眼水窖、一亩庭院经济”的“121工程”,通过人工集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进行点种点浇,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寻求生存之路,改变了一遇大旱就在极度水荒中挣扎的局面。上世纪50年代,定西人民就提出了“引洮河之水、解中部之渴”的设想,干部群众拿着铁锹、扛着背斗、推着架子车开展了大规模的引洮工程,但终因经济技术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入愿。经过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引洮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经过近8年的艰苦努力,引洮供水这一陇中儿女梦寐以求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水,定西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三)探索实践,在发展旱作农业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摆脱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抗旱、年年受灾的被动局面,坚持把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旱作农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迁和飞跃。从2009年开始,定西在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建立避灾型农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近几年旱作高效农业亩均增产30%左右,种植面积保持在350万亩以上,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六连增”,结束了旱作农业产量低、不稳定的历史,这也是一个重大历史突破,靠的仍是“三苦”精神。

(四)开拓创新,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措施,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强力扶持。马铃薯产业,从1996年实施 “洋芋工程”到2008年打造“中国薯都”,使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转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500万吨以上。中医药产业,基本完成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逐步实现了由量的扩张积累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由“千年药乡”向“中国药都”迈进。同时,草食畜牧业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马铃薯、中医药标准化种植在60%左右,加工能力也占到总产量的60%,全市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近300亿元,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解决温饱,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之路,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突破,靠的仍然是“三苦”精神。总之,没有“三苦”精神,就没有定西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三苦”精神,定西人民就过不上好日子。

  二、新形势新任务,扶贫攻坚仍需发扬“三苦”精神

扶贫开发在定西已开展了30多年,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总结了丰富经验,又有重大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举全市之力克难攻坚,确保到2016年整体脱贫。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困难和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正确分析,准确把握。

从有利条件来看,一是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从 1983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开展了以“三西”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f基、温家宝等先后多次到定西视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定西人民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亲临我市渭源、临洮视察,并指出贫困地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总理亲临定西指导,并就我市扶贫开发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王三运书记和刘伟平省长也多次到我市调研指导,就扶贫开发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这些都为我们扶贫攻坚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力量、鼓舞了干劲。二是有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支持甘肃和省上支持定西加快发展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特别是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中央和省级财政将大幅增加连片特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省上也于 2012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并将“两州两市”作为主战场,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有探索实践的工作经验。在长期扶贫开发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家和省上的关心支持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不断创新和完善思路是推进扶贫开发的前提条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是推进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社会帮扶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我们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有明确具体的思路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创新开发方式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坚持扶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帮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的路子,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转培训、特色产业开发、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到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8%以上,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可以说,这既是党中央的重托,也是全市贫困群众的期盼;既是定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也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大责任。

从困难和问题来看,一方面,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市仍有近1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全市还有扶贫开发重点村近12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二,贫困区域广、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全市农村年均有30万左右的人处于不稳定状态、返贫率在30%左右,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全省的80%、全国的46%,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干部精神状态还不适应。应当说,我市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改革创新、敢拼敢闯、争创一流的精神;有的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朝气不足,暮气缠身,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存在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有的想问题、做事情不是从有利于扶贫开发工作大局出发,承诺表态多,埋头实干少,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缺乏实干精神;有的只当好好先生,不讲原则,明哲保身,好事留给自己,难事推给别人;有的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和进退留转看得过重,只打自己的小算盘,觉得职务有盼头就有劲头,反之则工作松松垮垮,纪律涣散松弛等。但总的来看,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差距,还是吃苦精神不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完成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关键在作风,在干部的精神状态。目前思路有了,目标有了,机遇有了,最需要的是发扬以“三苦”精神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抓落实、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最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我市深入开展,扶贫攻坚也到了攻坚阶段,到了“啃硬骨头”的时期,这一时期最要不得的、最需要克服的、最需要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最需要大力倡导的、大力弘扬的、发扬光大的是 “三苦”精神。

  三、发扬“三苦”精神,以优良作风强力扶贫攻坚

当前,我们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发扬“三苦”精神,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扶贫攻坚步伐,紧抓中央和省上扶持政策叠加的机遇,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中,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实施精准性扶贫为抓手,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思路,强化扶贫开发措施,确保2016年实现农民群众走水泥路、喝自来水、住安全房、用动力电、整体脱贫的目标。

一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抓扶贫。“三苦”精神,突出一个“苦”字,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扶贫攻坚更离不开这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扶贫攻坚中,我们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抓主抓重,攻坚克难,紧紧牵住“牛鼻子”、啃下“硬骨头”。当前,我市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有三个,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全市有41.2%的村不通水泥路或沥青路,有20%的自然村未通动力电,仍有25.8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二是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少、产业链条短,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种养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严重制约农民增收;三是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民就业增收的途径少、渠道窄。这些问题是我们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是我们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摒弃“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和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埋头苦干,齐啃 “硬骨头”,大打攻坚战。准确把握国家支持的导向和重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对内盘活民间资本,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和“愚公移山”的韧劲和毅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二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抓扶贫。求真务实是“三苦”精神的根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明确扶贫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以“钉钉子”的精神,以一抓到底的“狠”劲和“韧”劲,扎扎实实抓好扶贫攻坚。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有力保障上实现突破。抓住省上实施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等机遇,积极整合扶贫、财政、发改、水务等方面项目资金,谋划实施一批“水、电、路、房”等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换穷貌”。其次,在富民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上实现突破。中医药产业重点通过抓种植环节、加工环节、仓储环节、流通环节、研发环节、检验检测环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马铃薯产业重点在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市场建设、鲜薯仓储、打造品牌等环节上下功夫。同时,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强化技术、资金、电力、市场等要素保障,加快以肉羊养殖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再次,在教育扶贫这个根本上实现突破。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力争使更多贫困群众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贫困面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加强标准化培训基地建设,促进技能培训、就业中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化”,加快将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第四,在金融扶贫这个关键上实现突破。创新融资扶贫手段,全力落实好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双联惠农贷款、世行第六期贷款和国家贴息扶贫贷款政策,并探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融资扶贫,着力解决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问题。

三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扶贫。思想大解放,扶贫开发才能迈大步。要在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突出改革创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要苦干、实干,也要巧干、会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更好地解决扶贫开发工作碰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举措,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一是把扶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走统筹扶贫的路子。进一步转变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扶贫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举措,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减小分母,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二是把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结合起来,走精准扶贫的路子。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学习借鉴广东清远市“双到”扶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分类指导,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不断提高扶贫的精准性,特别是要把深化“双联”行动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真正实现扶贫的精细化、精确化。三是把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结合起来,走开放扶贫的路子。既要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又要注重发挥政府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谋划扶贫项目,加快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四是把帮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走“造血”扶贫的路子。既要积极倡导“社会苦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上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效整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资源,又要重视培育“造血”功能,在组织群众苦干中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五是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走生态扶贫的路子。要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创新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市上统筹协调、部门配合、县区为责任主体的领导体制和乡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依据。

四要加强调研,改进作风抓扶贫。弘扬“三苦”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是应有之义,深入调查研究是基本前提。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和纠正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情、吃透情况,扶真贫、真扶贫。全市各级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排民忧、解民难,抓落实、促发展,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水平。一是要让接地气、查民情成为常态。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贫困乡村,深入联系农户,真正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着眼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在问民忧、访民苦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要让解难题、排民忧成为自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对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着热情,带着激情,带着感情,尽最大努力去解决,特别是要与贫困群众和联系户共商脱贫办法、共谋致富路子。三是要让抓落实、促发展成为追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督促检查,做到发展目标清楚,进展情况清楚,存在问题清楚,推进扶贫规划、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和扶贫措施的落实,一村一村地扶贫、一户一户地脱贫,不断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四是要让能吃苦、下功夫成为基本功。作为贫困地区,全市各级干部更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率先垂范,苦抓苦干,在推进全市扶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同时,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杜绝劳民扰民的行为,以扶贫攻坚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口碑心碑。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次国内考察就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连续三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到贫困地区,今年更是把扶贫攻坚作为重点,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并在延安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6月到贵州并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座谈会,7 月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作出了新部署、新安排,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7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国要重视起来、动员起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信心,奋力攻坚。要充分认识到,“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理清思路、找准路子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贫困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扶贫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不要在贫困地区大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安置一批贫困人口。扶贫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实施的扶贫项目特别要同时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对各类困难群众(扶贫对象)要在确保他们享受国家各种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还要采取特惠性的支持,要编织好“社会安全网”。

“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惠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这一思想为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完善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实现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效果提供了行动指南。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贫目标的实现是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减少贫困、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需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的核心,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的重要来源。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 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障。把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扶贫对象的组织化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各类合作组织以及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要采取时间倒排方式,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做好“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二、客观研判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 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5个省区。这些数字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到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时间十分紧迫。 6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200万人,任务相当繁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三十多年间,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的主要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作出新的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1年减少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实现了连续三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六项机制创新,初步完成建档立卡、派出驻村工作队、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等精准扶贫基础工作,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动员。

扶贫开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和挑战。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减贫边际难度不断加大,增收难度加大,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是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弱。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人口“两低”现象(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比较普遍,自我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村70.8%没有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三是致贫原因复杂,返贫风险增加。剩下的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四是区域性贫困凸显,发展基础差。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村中,6.9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7.1万个自然村中,有33万个不通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中有652万户饮水困难,580万户饮水不安全。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贫困县的存贷比普遍在40%左右,储蓄外流严重。五是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

  三、坚决打赢既定时间节点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坚决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

深化认识,这是打赢攻坚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出了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动员令。全国扶贫系统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国家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区域贫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扶贫开发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

落实责任,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础。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按照中央要求,扶贫开发要落实好四个责任:一是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二是用好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这根“指挥棒”,落实贫困县的主体责任;三是制定行业部门扶贫考核办法,落实中央部门的行业责任;四是层层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落实扶贫系统的工作责任。

精准扶贫,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核心。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和精准扶贫十项重点工作、十二项工程。完善建档立卡,摸清贫困底数,实现动态管理。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实施分类施策,各地结合实际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改革创新,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力。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继续深化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包括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贫困退出等方面。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建立统筹整合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金融扶贫、土地支持等政策。探索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新型扶贫产业、资产性收益扶贫等新型扶贫模式,探索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等新型扶贫机制。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穷人,走共同富裕之路。

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对象内生发展动力,这是打赢攻坚战的根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选好、派好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知情权、参与度、获得感,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是打赢攻坚战的保障。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断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高收入者参与扶贫。引导各类参与扶贫主体工作重心下移,采取包县、包乡、包村、包户的包干方式,实现社会力量帮扶贫困村全覆盖。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