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教师工作总结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3-11-13 阅读: 1.24W 次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机缘巧合在朋友圈看到“云舒写教育”的姚老师发布的消息:纪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与云舒写教育联合发起《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征集活动,活动要求:1写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或读后感。2拍一张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获赠一本书籍。

我看到这个消息,有些跃跃欲试。之前简单翻看过这本书,为了写心得又重新拾起。扫扫了目录,我目标锁定在第26篇《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谈“思想和心灵”,感觉太缥缈、太虚浮。我想结合自身短暂的一年教学经验谈谈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要赢得孩子们喜欢,面善是外在条。我天生不丽质,出水不芙蓉,长相十分接地气,十分大众化,也十分个性化,哈哈哈。虽然长相一般,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面善的。虽然我时常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恶煞,但我更喜欢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长和我交谈时说:“云朵老师,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装出的。”是的,我是一张“纸老虎”。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定的威信,让孩子尊重自己,严厉、保持一定距离是必须的,但脸上的那份慈爱是永远隐藏不了的。刚接手的班级,有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反馈:孩子一开始觉得云朵老师很凶,后才发现老师只对违反纪律的孩子严厉,对我们很好。我秉承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我严厉,是针对你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错就改,我会既往不咎,毫不吝啬我的表扬。堂上、间,我也会因为情境的设置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这些都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心善是润滑剂。虽然我还没为人妻、为人母,但对我的孩子们,我都以热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换真心。其实孩子们都期望获得老师的认可与赞扬,他们有时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后被批评也懊恼不已,内心更渴望获得肯定。我时常单独找孩子交流了解情况,我也适当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我并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渐渐成长起。我想鼓励与帮助会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与进步,多一句激励的话语,多一个温暖的眼神,也许会胜过生硬的呵斥和指责。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要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感受他们的欢声笑语。最近在尝试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间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我一说:“我要讲故事了。”孩子们立刻兴奋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们内心是欢喜的,也爱听我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根据人物角色用不同语气语调加以鲜明区分、配合恰到好处的动作,适时设疑,让孩子思考,孩子们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孩子们也逗得哄堂大笑。我喜欢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爱听他们毫不克制的大笑,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天性。“云朵老师,你讲的故事真有趣。”“云朵老师,你讲得好好听,我听了一遍还想听。”“云朵老师,我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年级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们这么多的反馈,我真心感动与欢喜。我希望能够由让他们喜欢听我讲故事,渐渐喜欢我的语,进而喜欢上我。

要赢得孩子的喜欢,看似简单,又并非易事。每位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情、知识、人格魅力照亮孩子们,让孩子们发现教师身上散发出的无限光芒,喜欢她,爱上她。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会首先教会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际用语,刚学英语时,每个学生都会感到好玩,都想尽量多说点英语,每个学生想说英语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际用语,然后尽快地教会学生,这样能很大的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谢谢你。生日快乐。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际用语。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充满自信心,他们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一定能把这门语言学好。

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词汇量丰富了,学会便会感觉到学习英语就不困难了。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要求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太多。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读,然后同学们跟读,一连读了许多遍,然后让学生去背,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学生经过不断地机械地记忆,才能背上几个单词,有点甚至还不会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没了兴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了。在小组的帮助下,会读的帮助不会读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词汇。

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在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班级前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英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放法保持学生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其实学习英语和语文意义昂,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所以英语也要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比语文还要加强朗读。平时还要及时地复习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的快,忘记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语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吸取更大的启发,使它用到教学中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说到:“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其实备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教材的研读。

在我们幼儿园也采取了个人独立备课,备课组研究个人再次备课的方式,为的是让我们充分熟悉教材。特别是对于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散文和诗歌等,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我们更应该体会其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比如在活动《桃花瓣》中,刚开始我们只是将活动重点故事的理解和讲述上,经过备课组的研讨,我们再次分析教材觉得在春季这个美好的季节中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意境美,于是我将活动定位于感知桃花瓣飘落的美,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桃花飘落的美感,并尝试用散文中的语言用不同的音调诠释,表现散文的美。活动效果比较好,孩子们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实,除了语言活动需要我们自己分析教材,科学、社会等其他领域也需要我们研读教材,只有教师研读了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引导孩子获得更多,自己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驾轻就熟。心有教材方能从容,才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当然,除了备教材,我们还需要备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清楚了解在活动中对于他们来说难点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出彩,让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寻找职业幸福——品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要学会热爱。2.要学会奉献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有几个孩子进了小学后真的来看我们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 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当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的话和祝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当收到家长发来的新年祝福时,我们感动着;当家长给我们提出中肯的建议时,我们思索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三、教学中的成功让我体验幸福。

教师最引以为幸福的我想应该就是教学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孩子受益非浅,而且能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学还能收获成果,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当看到孩子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捧回亮闪闪的奖牌时,我们的心里是激动而又自豪的;当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有出息,当上了班长、班干部,评到了三好学生时,我们的心里是宽慰的。

四、自身的学习和成功是幸福快乐的。

经过自己的钻研制作完成了一个课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能比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听到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肯定和赞赏……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后感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 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 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 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幼儿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幼儿去认真地思考幼儿知识薄弱的原因

苏氏说的对,对于幼儿知识的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个老师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常常无意间把这种冷淡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我们毫无察觉。

教学,是在师幼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中师幼间的对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回应常常是“请坐”、“不大对”,或者干脆把幼儿晾在一边,让其他幼儿回答。这对幼儿而言他已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冷淡,至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让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对话,当幼儿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声“请坐”,表面上对幼儿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儿的感受是:“我错了”,或者“老师根本没在意我的回答”,因为老师对幼儿的思考未作任何评价,幼儿感受不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关注,他会很茫然。优秀老师的做法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给予期待,给予时间,给予点拨,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像以上的对话情景,我们常常能看到。其实,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出于内心对幼儿真诚的关注,对幼儿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谓的尊重其实是一种伪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然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

那怎样才是对幼儿劳动的真正尊重呢?个人认为,那应该是对幼儿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关爱。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我们要努力建构每次对话的现实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师幼的交流充满着人文的关爱,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爱抚……都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潺潺细流般的关爱。幼儿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会丧失学习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老师心中的对学习、对知识充满冷淡的那个孩子。

正视现实,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重视每个幼儿,重视和每个幼儿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幼儿的“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理解,幼儿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总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引导,给予期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幼儿肯定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幼儿错了,我们也应该表扬他的勇气,表扬他的学习热情,相信下一次的举手他肯定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如果我们真正学会倾听了,真正学会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了,真正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了,真正关注每个幼儿了,真正尊重每个幼儿了……相信,我们的课堂肯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些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我对于书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很有感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肯定会有许多感触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那么将是多大的一笔思想财富啊。教学工作绝对是一个有经验者优先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那么经验从哪里来,就是平时点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但是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鲜,所以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中的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教师日记。我认为教师日记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不外乎这几点:

1、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得当;学生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将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应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2、记“败笔”之处。找出本节课教学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见,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

3、记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指中教学中,教师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主动参与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教师日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受益匪浅。我来说说对“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记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中小学老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神奇,来展示这魅力。”他在发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这样说:“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段话幽默含蓄地说明了写教育随笔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吧,因为那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过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让我们抓住每一个瞬间吧,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让我们与教育随笔共同成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这本书是吴正宪老师从教四十余年教育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其中也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案例和故事,可以供一线的教师学习和思考。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可能是数学老师的原因,全书的文章板块还是非常地清晰,下面我也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完以后的感受。在这一辑当中,吴老师介绍了一些教学的体会和建议。比如在课堂上要学会“留白”,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因效应”告诉我们,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每单元的第一节课、每节课的导课、第一次检测;“鲇鱼效应”告诉我们,在小学合作学习中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促使合作更加有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的差异成为教学资源等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方面,书中特别强调了动手实践操作对于激活经验的重要性,在对比交流中促进反思,在科学探究中求真。“做数学”是现在数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主要也是强调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经历“体验、理解、反思”的过程,缺少体验的经验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关于对比交流其实前面部分已经有说过,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我们不急于否定,而是大家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以后,让错误的同学再一次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是对错误的再认识。面对错误,我们需要明白,错误的价值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学生在错误中得到启迪,在对比中反思,完成自己成长。

在思维方面,如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呢?数学课堂上,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验证、大胆质疑和挑战、形成敢提问、善提问的学习品质;在数学课堂上,对于问题有不同答案是,通过制造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我们需要注意,在设计思维训练题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没有读完整,但感受颇多。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有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他讲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用终生来备课,那么怎么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多读学术著作,这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在谈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上,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交给他思考,而思考又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敏锐了。他还讲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书籍应当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他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藏书,而且藏书中应当有这三类书籍:第一,学术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学习榜样的人物事迹的书;第三,心理学方面的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他还谈到每个家庭也应有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让学生有书可读,也让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不断地阅读,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边读书边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书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将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阅读,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让我们的历史学科真正做到“让历史照亮现实,让人文充满课堂”。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近日,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的教育实践给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鲜活的思想。

当我读到“让孩子们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一段时,更是感慨万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是啊,要想使学生的意识里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意识里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这不由让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来:那天,我和班里的学生来到池塘边,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纹,问学生:“你们看看这池塘里的水,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皱起眉头,苦思冥想,经过我的再次启发,终于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波光粼粼。”这一简单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把知识成为“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要使知识活起来。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当我学完一组成语后,我适时启发学生说说这组成语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并充分发挥想象说一段连贯的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成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