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教师工作总结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3-11-13 阅读: 1.22W 次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时常翻阅,却很少悉心思考。寒假里,再次走进它,放慢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每个建议,感悟颇多。第一条建议《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读完我就陷入沉思。当教师30余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师吗?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了解到,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具备以下才能:

第一,要拥有足够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第二,要有远见卓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很多,有母亲、父亲、同学、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等,但对儿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使我们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这时,只有当儿童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第四,要有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儿童,是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创造性。

第五,对孩子有信心。伟大的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说过:“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说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头。”这句话深深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深深印在心里。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发育成长着的儿童充满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当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当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谈反映他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这样做就会使你语言的情感、你对待学生的理智的心灵的情感更加充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情似乎由于你的英明见解而高尚起来。而你的见解、你的话也就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它们热情洋溢,似乎是充满了你内心的焦急不安。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形成这种能力,使它完善、“精炼”,变得更加敏锐、有效。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是怎样看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

读着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还有多远?

有时,自己处理问题还不够智慧与艺术,总是凭一时情绪,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有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计”考虑甚少;有时我们面对暂时的落后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时我们总是固守已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xx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永远走在学习、创新的路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本学期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以前常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过,这学期能好好读这本书,确实收获很大。

苏霍林姆斯基在书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经验,为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课上的、课下的、数学的、语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针对学困生还是程度号的学生,他都在多处提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

在第89条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的量的追加,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我们布置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全体学生,并没有差异化的布置,其实,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学习上并不是一样,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越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情况就越发的明显,也就是我们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作业的布置中,布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中等左右的学生,并没有对于两头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或差异化布置作业,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现象,很多老都应该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一视同仁”,那又如何差异化对待呢?

1、 简单化

基本布置作业方法不变,只针对“吃不了”的个别学生差异化布置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巩固基础知识,慢慢提高。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容易,老师任务量相对较小一些,只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布置作业就好,缺点是差异化还不够精准。

2、 复杂化

根据学生程度分三类作业:“吃不饱”“刚刚好”“吃不了”,再根据着三类差异化布置作业,达到每一类都“吃的饱”“吃的好”。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复杂的多,老师的任务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据孩子程度分类,再布置差异化的作业,批改也会更费时。不过差异化的作业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高会更有效。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一视同仁”,应该注意个性化、差异化的对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音乐课,有一个学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课不认真,音乐书不带,更别说口风琴了,每天上课没精打采的,最喜欢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影响自己不说,还要带着旁边的同学一起吵,实在让我头疼。我每节课都要批评他,下课留下来找他谈话,一次一次都没用。有一天我发现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马对他进行了表扬,结果那节课他异常的认真,于是一有机会我就对他进行表扬,几节课下来,他开始认真了,看他如此认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间。结果从那以后,他的背再也没有驼过,上课非常认真,居然还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哪怕是别人找他说话,他也不说。他惊人的变化让我很意外,我想每个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他,这个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关注,得到了我的表扬才变的这么认真学习音乐嘛?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呀!

同样是这个班里,另一个孩子也是让我头疼的很,每节课我都得发火。有一次音乐课下课,我把他留了下来:“XX,你看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杜老师觉得你坐在最后,离我这么远,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对吗?”他点点头。“那杜老师把你换到最前面,让杜老师经常看到你,这样不但能约束你,你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你说好吗?”我本以为他肯定不会愿意坐最前面的,没想到他居然一口答应了。第二节音乐课我看他特别高兴的坐到了最前面,那节音乐课是他最认真的一节,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他的口风琴也弹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进步了,他的变化让我觉得好有成就感。

两个孩子的变化,让我感受到爱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当然不一样的孩子得用不一样的爱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师真心付出,学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或者是作业会出错。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草稿本是每个学生所必准备的,就是每到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思考,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学生答出来必然对知识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会实际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动用;二教师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那么,这些作业教师如何进行评判呢,是每本都看,还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呢?苏氏在文中没有写出来,还有待我们老师们去不断摸索。

也许在后面的建议中会找到答案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任何一个教书先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正接触到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以前总是流连于他的片语只言之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质朴与真实,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吸引并且由衷地折服。这是一位来自于一线的教师的手记,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之作,这是一本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学困生并没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却是学困生问题。教学困生是任何一个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让老师们一筹莫展的大难题。很自然的学困生在成绩面前就成了老师最不待见的人,最不给笑脸的人,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在学习上他们无法抬起头,是差啊,是慢啊,是没别人好呀,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爱写作业,不去思考,厌学,其实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然而在这失败面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学生不好,智力不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差生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并且得到改善与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是改变他们的渠道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并且明白写字慢的孩子他的问题根源何在,他为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活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让肌肉的发达来促进动作的加快,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里大多是从兴趣入手去督促动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汽车,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从外部给了它动力,一旦外力停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抛锚。我们为他们制造各种诱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外力,而没有根治发动机的毛病。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幼师,我不断地尝试,想在班级中为孩子们创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户外,孩子们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规则前提下可以尽情地玩,他们在幼儿园的大滑梯的网子上爬来爬去,跑来跑去;他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骑小自行车、推小推车、进行追逐跑等等。在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工具:区域材料、清洁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们想要自己给自己盛饭,老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孩子们自己盛饭的想法。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孩子想要尝试,那就去尝试!孩子们就是在试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获得经验和得到锻炼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条建议是: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书里提到,老师要用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对善与恶、好与坏有自己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甚至对时间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时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简直是永久似的。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孩子拥有明智的权威。正因为儿童是将会长成高大树木的娇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别尊重。要知道,儿童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一个教育者硬是认为儿童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的教师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童年时代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当我们明白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儿童的统一尺度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请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请在心里装满孩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没有读完整,但感受颇多。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有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他讲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用终生来备课,那么怎么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多读学术著作,这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在谈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上,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交给他思考,而思考又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敏锐了。他还讲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书籍应当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他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藏书,而且藏书中应当有这三类书籍:第一,学术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学习榜样的人物事迹的书;第三,心理学方面的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他还谈到每个家庭也应有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让学生有书可读,也让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不断地阅读,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边读书边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书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将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阅读,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让我们的历史学科真正做到“让历史照亮现实,让人文充满课堂”。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有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们现在正值期末复习,每回到办公室,老师们可谓感慨良多。上课时讲得很细致,当时学生们看起来掌握的也很不错,可如今复习了,仍有不少的同学对曾经学过的东西显得很陌生,一番探讨后,老师们得出结论:忘得这么快,是因为当时西红柿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

苏氏第九条建议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学生为什么会死记硬背呢?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苏氏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必须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思考这个知识点,这样经过多次的思考之后,他会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

教学多年的我们,不该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结论,而是让他学会把熟记和思考统一起来,如此以来他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啊!

这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做起,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能在思考事实、在现象的过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做到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不犯错误,并且使他熟记规则并能准确的表述出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建议》让我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了,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班上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次都没有考出好成绩。活泼的孩子在我面前显得有些寡言,看得出来情绪低落。在一次讲评完试卷后,我主动对他说:没考出理想的成绩,但是你已经很努力了,没关系的。虽然现在没有考好,我相信以后你一定会考好的。孩子没有说话。看得出来,从那以后,课堂上的他更用心了。此后连起来的三次考试成绩是95、96、98。孩子终于在得了98分以后,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一定要考个100分。是的,任何孩子都需要鼓励。一句鼓励的话也许能让孩子铭记在心,教师的鼓励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看书也是在备课, 用一辈子来备课怎么还会上不好一节课呢!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记得有一次上《国歌》,我非常认真的准备了课,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如果说歌曲的创作不能和背景结合的话,孩子怎么能理解国歌的意义,当时感触特别深,如果我的历史更好一点,可以把故事说的更生动一点,我想孩子对歌曲的把握也会更出色。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书,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坚持每天读书,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我们眼里看就成了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当课堂成了孩子们遨游世界的地方,那我们还会担心孩子会不认真听课吗?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些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我对于书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很有感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肯定会有许多感触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那么将是多大的一笔思想财富啊。教学工作绝对是一个有经验者优先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那么经验从哪里来,就是平时点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但是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鲜,所以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中的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教师日记。我认为教师日记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不外乎这几点:

1、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得当;学生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将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应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2、记“败笔”之处。找出本节课教学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见,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

3、记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指中教学中,教师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主动参与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教师日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会首先教会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际用语,刚学英语时,每个学生都会感到好玩,都想尽量多说点英语,每个学生想说英语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际用语,然后尽快地教会学生,这样能很大的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谢谢你。生日快乐。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际用语。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充满自信心,他们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一定能把这门语言学好。

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词汇量丰富了,学会便会感觉到学习英语就不困难了。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要求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太多。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读,然后同学们跟读,一连读了许多遍,然后让学生去背,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学生经过不断地机械地记忆,才能背上几个单词,有点甚至还不会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没了兴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了。在小组的帮助下,会读的帮助不会读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词汇。

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在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班级前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英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放法保持学生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其实学习英语和语文意义昂,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所以英语也要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比语文还要加强朗读。平时还要及时地复习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的快,忘记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语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吸取更大的启发,使它用到教学中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明确: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书着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占据首位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学习。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和别的书籍,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把那些如同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读写能力。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他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记忆。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识记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后进生”而言,“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后进生”而言,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