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范文 > 调研报告 >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的范文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的范文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07-03-05 阅读: 2.95W 次

引导文: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下面是范文稿小编整理的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的范文
  调研报告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为了解我区小城镇建设情况,促进我区小城镇加快发展,自治区政协主席会议决定,今年召开一次专题协商会,就小城镇建设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建言献策。专题协商的调研工作由林国强、蒋培兰两位副主席牵头,自治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承担。今年3月下旬至7月下旬,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贺州9个市进行调研,先后召开了有自治区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土厅、财政厅、公安厅、民政厅、教育厅、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环保厅等部门参加的23个座谈会,分别到22个小城镇实地考察,并赴辽宁和上海两省市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调研组对我区小城镇建设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区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同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我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加快城镇化的政策方向。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全区现有小城镇685个(县级市7个,县城城关镇68个,一般建制镇610个),人口2000万人,其中全国重点镇61个,自治区重点镇204个,广西小康示范镇22个。2000年至2009年,我区建制镇和集镇面积从547.36平方公里发展到784.90平方公里,建制镇和集镇住宅面积从10273.95万平方米增加到13927.40万平方米。全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8.3%提高到2009年的40%,年均增长1.67个百分点。以小城镇群(带)连通全区各大中小城市,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发展的“四群四带”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一)注重规划修编,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建设。我区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规划修编,坚持规划先行。一是加强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目前全区有89 个市县区基本完成了第二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部分市县区进行了第三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98.2%的建制镇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二是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发展规划。2008年我区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并于今年3月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正式批复。三是抓紧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区从2004年起开展自治区、市、县和乡镇四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自治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并于2009年11月实施,属全国较早获批实施的省份;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的有南宁、柳州、桂林3个市,目前南宁、柳州的规划已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待批,桂林市的规划经修改完善后已送国土资源部审查,其余不需国务院审批的11个市的规划已于今年5月前获自治区政府批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截止今年6月,全区75个县(市、区)有59个上报了材料,占78.67%;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全部铺开,重点乡镇规划编审工作可望今年底完成。

(二)开展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小城镇建设用地新路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加强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拓展用地空间、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它可以将零散的耕地整理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同时通过对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集中建设新型农民居住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将一部分富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把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哺农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容村貌,也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最终达到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当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目的,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增收缺渠道、新农村建设缺资金、城乡统筹缺抓手的问题。2009年初,国土资源部将广西列为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之一。目前,我区正在全面部署和抓紧落实各项试点工作,计划将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对“田、水、路、林、房”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整体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2006年至2010年,自治区财政投入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共计5.38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0%,同时投入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和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3.86亿元。2009年自治区发改委组织各市和有关单位编制上报项目材料,争取到中央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资金22.57亿元,支持34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23个县(市、区)城区供水设施工程、27个重点镇供水工程建设。各市、县(区)财政和有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2009年梧州市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9.2亿元,同比增长55.5%;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2亿元,同比增长35.6%。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面貌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完善配套道路、供水、排水、通信、电信、电网、市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小城镇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明显。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前绝大多数县城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部分县(市、区)已基本完成;预计到今年底,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将由2007年的11.78%提高到60%。据不完全统计,我区近5年来新开工规模以上城镇项目2.88万个,计划总投资4828亿元;实施重大项目578项,完成投资171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0.5%。随着城乡清洁工程和创建优美乡镇工作的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小城镇面貌不断改观。

(五)发展园区经济,小城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我区高度重视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目前自治区确认的47个A类产业园区中,设在县城及小城镇内的工业园区(集中区)37个,占78.7%;13个B类产业园区全部为县域工业园区(集中区)。园区经济成为县域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由此带动了小城镇经济实力的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区52个县域工业园区(集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同比增长45.8%,占全部园区的27%;实现工业增加值341亿元,同比增长52.6%,占全部园区的30%;实现税收46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部园区的24%。

(六)出台配套法规,小城镇社保制度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建立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保制度,社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域的变换或间断性就业而丧失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制约小城镇发展的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调研报告二: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04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02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10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01-2020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2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04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00年,兴建世纪大道;2001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02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03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3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2、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4、集中力量重点抓好V、X、F、S、D几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型袖珍小城镇。像南台具备旅游开发潜力,池溪有交通区位优势等,小乡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镇之路。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