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演讲稿 > 感恩演讲稿 > 常怀感恩演讲稿

常怀感恩演讲稿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2-08-06 阅读: 2.54W 次
篇一:

今年8月25日,解放日报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乡村医生马文芳38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的事迹。记者采访时提问马文芳: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持着你,38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他说:“就是1961年的169元钱”。

常怀感恩演讲稿

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美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磨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感恩就是对恩人的感谢与颂扬。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如果要谈感恩的话,那就是对农工人的恩情,是他们把我从一个山里的孩子培养教育成为国家公务员、共产党员。农工人的关爱之情我一生难忘,农工人的培养之恩我受益终生。

我出生在招贤镇一个小山村里,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生活一直过的捉襟见肘,哥哥虽常年劳累,但仍改变不了艰苦贫困的生活。记得包产到户第三年,由于父母多病,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家实在负担不起我上学的费用,我被迫辍学,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有一天我在路边放牛,经常下乡的陈叔叔走了过来,他亲切地招呼我:“怎么没上学去?”我哭着向他诉说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不幸,临别时他抚摸着我的头,帮我拉平打着补丁的衣衫,从随身的包里掏出几块饼干给了我,他说话时显得有些哽咽,回头又向村庄里走去。放牛回家,哥哥拿出搁在炕头上的10元钱,说:“这是陈叔叔给你的学费,明天你就上学去吧!”我高兴得跳了起来。隔了两三天,陈叔叔又将50元救济款和一份养羊技术资料送到家里,并指导哥哥买了6只,用了不到两三年时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就有了好转,哥哥经常说:“能率先解决温饱,多亏农工人出的好注意”,我也不由得发出感叹:农工人真了不起!

后来,我如愿以偿,真正成了农工人。长期在乡镇、在基层工作的我深感责任重大,经常和同事们一起下乡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指导群众增收,用实际行动来服务“三农”。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崔木村一个偏僻的庄头下乡时,一位年迈的大娘颤微微的告诉我们:他家住的是茅草屋,没有电,晚上睡在炕上可以望见天上的星星,由于水质不好,两个儿子都患有严重的大骨节病,现在都30多岁了还没有媳妇,十几年了她没有去过镇上。说道这里┄。这一幕瞬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不能抹去,我对这个庄头的13户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具体建议。在县乡党组织和农工人的共同帮助下,对该庄头的13户群众进行了整体搬迁,大娘家建起三间砖混结构新房。2006年我们去看望大娘时,通村的土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搬迁户喝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有线电视,参加了合作医疗和新农保,大娘家的老二还娶了媳妇。临走时大娘再次激动的说:“共产党好啊!多亏了你们这些农工人!”近年来,我的家乡及全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看!农村的路宽了、水清了、灯亮了,社区里电脑、图书、风景、健身设施都有了;看!农业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了,核桃连园、烤烟连片、蔬菜连畔、玉米连川的格局形成了,煤炭开发、发展旅游对农村的带动力更强了;看!农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养老看病不愁了、国家补贴覆盖全了、笑容更灿烂了!看!站在农民中间的不就是市县政研农工人的领导吗?听着农民掏心窝子的话,谋划着明天农村的秀美蓝图。今年春节回家,哥哥动情的说:“党的富民政策真多!你们农工人的担子不轻啊!你要努力工作,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啊!从古到今,有谁能像新时期农工人这样关心最低层、最弱势群众的利益?又有谁能像新时期农工人这样不断谋求“三化同步”的新路子?这一切,我们新时期的农工人做到了!能做到这一切的也只有我们新时期的农工人。

哥哥那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大娘那改变现状的喜悦之泪,进一步促使我增强做好新时期农工人的责任心,不论在那一个岗位,我都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2010年我调入县委农工部机关,在我走进新的单位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一生的骄傲,是我人生重要的里程牌,是我服务“三农”工作新的起点!

我并不是在炫耀自己,只想把我对农工人的感激之情,在党的九十周岁生日之际作以讲述,以此缅怀党的丰功伟绩,颂扬广大农工干部为经济社会发展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以与我的同龄人共勉,也向为我带来幸福、教育我成材的农工人说一声“谢谢!”。是您!在我生活困难的时候,对我真情关爱;是您!在我困惑迷茫时,指引我前行;也是您!让我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优秀团队为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研辅并重、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请让我再次对您说声“谢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牢记农工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调研辅政排头兵的作用,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热情,更加勤奋的工作,更加旺盛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对农工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我会把所有的才智,所有的激情,所有的汗水奉献给我们的神圣事业,奉献给我们的人民!

  篇二: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怀感恩 拥抱明天》

鲜花争艳,铺满大地,那是鲜花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飘荡,装点蓝天,那是蓝天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温馨的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能发自内心地感谢父母?而父母总是在默默承受着我们不耐烦的态度、顶撞的话语,仍然无私的奉献着。试问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他们过过生日?有多少人在父母出门时担心过?又有多少人能够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并不是空谈,需要大家用实际行动来表示。

其次,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做人。自从有了老师,知识的海洋中有了舵手,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向导。是老师带领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是老师让我们走出愚昧与无知,走向光明的未来。所以我们在上课前鞠九十度的躬、大声地问好,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下课后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这些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

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朋友,是他们温暖我们的心田,充实我们的生活,快乐时与我们一同快乐,悲伤时陪我们一起悲伤。是他们在阴霾时拨开云雾,是他们在黑暗中播撒阳光。我们还有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哪怕只是点一盏灯,借一支笔或是给一个淡淡的微笑。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母亲洗脚。外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并亲自搀扶着老师走上主席台。这些伟人名人们并不因为伟大、出名而忘记这份恩情,他们用心和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必然胸怀博大,知恩图报,助人为乐,会用一颗充满感恩的心去认知,去探索,去感悟。所以学会感恩,学会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事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美好的生活并不遥远。让我们心怀感恩,拥抱美好的明天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