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08-11-27 阅读: 1.13W 次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主要精神是表达什么?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精神概括地讲,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下面是范文稿整理的关于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一

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林县人民用双手把中国第一“人工天河”———红旗渠送上千里悬崖峭壁,在巍巍太行山上创造出人类奇迹。

如今,红旗渠人民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现代经济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红旗渠建成后,把“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贫瘠山沟,变成了“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江南水乡。但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天气干旱和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红旗渠引水量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年均3.7亿立方米降至0.6亿立方米。

2002年春,由于干旱和水源补给不足,红旗渠出现了短期的断流现象,这使林州市再次面临缺水的窘迫和痛苦。

“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跨省买水,这意味着红旗渠要告别通水40年来上游无偿供水的时代。”林州市委书记来亮说。

眼下,从山西省漳泽水库跨省买来的3000多万立方米水,正通过红旗渠源源不断流向林州市的任村、姚村、河顺、原康等11个乡镇。悠悠流淌的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30多万亩干涸的麦田,也滋润着50万农民群众的心田。

红旗渠流淌的“市场水”,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林州的农业注入生机。2003年,林州农业总产值由1993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76亿元,增幅达59%。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较1993年增加2002元,增幅达222%,高于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

林州人正是靠着修建红旗渠磨砺出的本领,组织能工巧匠冲出太行,开辟广泛的建筑市场。2003年,林州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14.5万人,完成建筑安装产值40亿元,创劳务纯收入12.6亿元,建筑市场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城市,并开拓了阿联酋、也门、俄罗斯、新加坡等境外建筑市场。

林州建筑劳务输出的一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即林州市劳务输出总人数2003年底为14.7万人,与80年代相比,并未有多大的变化。

规模变化不大,但林州劳务输出内涵大变。20年前的10万林州劳务是典型的泥瓦匠,现在的林州外出建筑劳务多为专业人才,仅项目经理就有4000多名。

“过去是林州人给别人打工,现在是别人给林州人打工。”人们说这得益于近年来林州建筑企业每年创优良工程均在百项以上,优良率达到45%以上,并两次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林州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红旗渠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转化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999年,林州市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了“红旗渠”商标,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这个集团以红旗渠为依托,涉及多种经营领域。

记者来到了林州市姚村镇。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这里的汽车配件总产量约占全国载重车零配件销售市场的40%,其中汽车发电机爪棘产量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市级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红旗渠品牌功能使林州工业发展跨上了新的里程碑。近年来,林州形成了冶金、机械铸造、建筑建材、轻纺、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群体,成为林州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13.7亿元,比1993年增长3倍。

为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林州人民开始了红旗渠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他们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2002年,红旗渠荣膺国家4A级风景区,近年来共接待游客1028万人次,带动旅游产业收入达8亿多元。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二

岁月无痕,红旗渠如碑。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林县人民曾凌空打钎、飞崖除险,用双手把中国第一“人工天河”———红旗渠送上千里悬崖峭壁,在巍巍太行山上创造出人类奇迹。

如今,红旗渠人民在完成劈开太行山的壮举后,奋起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现代经济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金秋时节,在纪念红旗渠通水40周年之际,记者踏进红旗渠纪念馆,馆内陈列的锤头、绳子、钢钎等,向人们无声地叙述着当年的情景。

红旗渠建成后,把“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贫瘠山沟,变成了“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江南水乡。但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天气干旱和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红旗渠引水量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年均3.7亿立方米降至0.6亿立方米。

2002年春,由于干旱和水源补给不足,红旗渠出现了短期的断流现象,这使林州市再次面临缺水的窘迫和痛苦。

漳河上游的漳泽水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境内,存水量1.6亿立方米。今年汛期前夕,林州市抓住这座水库泄洪防汛的有利时期,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跨省买水的新思路,以低于正常水价的价格,与漳泽水库达成了供水协议。”眼下,从山西省漳泽水库跨省买来的3000多万立方米水,正通过红旗渠源源不断流向林州市的任村、姚村、河顺、原康等11个乡镇。悠悠流淌的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30多万亩干涸的麦田,也滋润着50万农民群众的心田。

红旗渠流淌的“市场水”,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林州的农业注入生机。2003年,林州农业总产值由1993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76亿元,增幅达59%。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较1993年增加2002元,增幅达222%,高于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林州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红旗渠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转化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999年,林州市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了“红旗渠”商标,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这个集团以红旗渠为依托,涉及多种经营领域。现在,红旗渠系统产品有香烟、啤酒、白酒、水泥、汽车配件、铝型材、扑克、食品等25类230种。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三

从红旗渠回来,印象颇深的是虎口崖下那棵逆境而生的梧桐树,导游深情的解说萦绕耳旁:“这棵梧桐树扎根在岩缝之中,它生来一切条件就比别的树差,发芽比别的树晚,生长比别的树慢,但它不气馁,不绝望,顽强地生存下来。就像伟大的林州人民,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勇敢地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的家园。”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的确如此。虽然是山区,道路崎岖,但处处是绿色,一派生机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积不大,但水利纵横,庄稼长势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红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灌溉,林州人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穷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

  那么昔日的林州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覆水难收,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存之道。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战,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他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国际上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到极致。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劳动工具就是两只手、一只镐,或者一根绳索,一根钢钎。困了天当被,地当床,饿了挖野菜、啃干粮,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青年洞、络丝潭、一线天等旖旎的风光,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其间,拍照留念。一渠碧水蜿蜒山间峭壁之上,仿佛告诉人们昨天的故事,又仿佛吟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林州人民,也激励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如虎口崖下的那棵梧桐树所预示的那样:尽管基础薄,底子差,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在夹缝中占稳脚根,生长出一抹绿色;只要奋斗不止,总有一天能够根深叶茂,花果满枝!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四

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缺水穷困的落后面貌,林州(原林县)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凭着“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设计流量23秒/立方米。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一干渠长39.7公里,二干渠长47.6公里,三干渠长10.9公里。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沿渠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小水电站45座,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建成通水以来,引水9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多万亩次,增产粮食16亿多公斤,创效益17多亿元。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

少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红旗渠现在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A级景区。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几十年来,红旗渠精神经过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