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简历范文 > 个人简历模板 > 沪毕业生人均“海投”简历逾50份或现“离职潮”

沪毕业生人均“海投”简历逾50份或现“离职潮”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2-11-18 阅读: 2.03K 次

近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求职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东方网记者专访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梳理了今年上海地区毕业生网络求职的最新趋势,以期为仍在努力的求职学子们,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

沪毕业生人均“海投”简历逾50份或现“离职潮”

不是每个高校毕业生都去招聘会,但几乎每人都会抱着尝试的心态网投简历。而且在今年严峻的形势下,“海投”现象难免泛滥。据冯丽娟初步统计,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均至少投50份简历,“海投”百份的也大有人在。由于求职心态变化、工作适应力等因素影响,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将是一波“离职潮”。

以下是东方网记者采访冯丽娟后梳理的内容。

解读“网投”新趋势

一、从今年简历情况来看,预计6月份将迎最后一波签约高峰。届时,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将明显上升。(截至5月10日,上海官方发布的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

二、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均至少投50份简历。按照今年网络求职情况,人均将获1至2次面试通知。今年“海投”现象严重,大都源于求职者“先拖延、后急迫”的观望心态,将很可能引发高离职率(工作不满一年即离职)。2011年的一组数据可为佐证,据粗略统计,2011年国内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率约95%,其后离职率高达28%。而且近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三、网络求职“集群现象”依旧明显。学生大都将简历投向跨国企业、国有企事业等大公司,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虽对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仍难受到多数毕业生的青睐。而对大公司来说,要从成千上万个海量简历中筛选出面试者,“学校“、“专业”、“实习经验”成理所当然的首选条件。

四、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将倒逼企业反思自身的揽才政策。预计今后将有更多有远见的企业主动走进校园,开展实习、公益、科研等互动项目。学生也将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主动走出校园,提早与目标企业接触。可以预见的是,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度、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的结合度都将有所加强。

专家支招求职误区

一、多数简历不“醒目”。简历中应将最新的教育背景和实习经历放在最前面。部分简历出现了网络用语,有的简历照片过于个性化,简历中甚至还有别字。回复面试邮件时,也普遍缺乏基本常识。这些都将成为企业HR眼中的“致命伤”。有专家对此建议,毕业生求职者除了准确填写简历外,还要将自己“标签化”,在简历里设准“关键词”,方便企业找到自己。

二、“我真的投过吗?”,不少毕业生求职者在接到企业面试电话会这样“脱口而出”,让招聘企业“哑口无言”,甚至有人还直接回绝,让有面试意向的.企业“吃闭门羹”。其背后的原因是,如今应届生接受信息较多,不少人选择“海投”,遂记不清投过的单位,难免错失就业机会。专家建议求职者要做好记录,不要轻易放过面试机会。

三、热心父母陪送面试。有毕业生求职者由于不认路,让父母送去面试,还让父母进公司陪同面试。面试官不禁会想:“求职者长大了没有?”。这样造成的印象失分可想而知。专家建议,面试应亲力亲为,父母陪同实乃“大忌”。

四、“这里有wifi吗?”。还有众多“雷语”发生在近期的面试中:“我将有出国计划”、“这里要不要经常加班和出差”……尤其许多90后求职者对于面试过于“放轻松”。专家建议,除了少用“雷语”外,如“薪酬”等问题其实不用当面问,因为一般公司对于毕业生都有固定薪资。

五、初入公司“不在状态”。头戴“天之骄子”光环,让大学生难以放下身段。有不愿为大家订盒饭的;有提出不喜欢考勤的;有老请假的;有对公司批评颇多的;有上班网聊的……关键问题还在于,不少毕业生特别是90后,他们与单位其他人沟通普遍较少。专家建议,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想法,但需要培养耐心,增加接受企业的“弹性”和“耐受力”。如要融入社会,需要主动适应,否则可能待不下去,最后往往选择离职。

据上海闵行区最新统计的区内四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数据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本稳定。目前影响签约率的因素是: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企业招聘专业结构分配不均;部分专业就业率大幅下降;大学生的观望情绪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