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范文 > 调研报告 > 云计算产业调研报告

云计算产业调研报告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5-05-12 阅读: 1.06W 次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云计算将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云计算产业调研报告,欢迎查看。

云计算产业调研报告

一、云计算定义及分类

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概括地说,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将计算机资源汇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同合作,以便提供更好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

2、云计算的分类

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

3、云计算的特点

(1)具有高可靠性。云计算提供了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用户无需担心软件的升级更新、漏洞修补、病毒的攻击和数据丢失等问题,从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2)具有高扩展性。云计算能够无缝地扩展到大规模的集群之上,甚至包含数千个节点同时处理。云计算可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进行扩展。

(3)具有高可用性。在云计算系统中,出现节点错误甚至很多节点发生失效的情况都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为云计算可以自动检测节点是否出现错误或失效,并且可以将出现错误和失效的节点清除掉。

(4)虚拟技术。云计算是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它将底层的硬件设备全部虚拟化,并通过互联网使得用户可以使用资源池内的计算资源。

(5)廉价性。云计算将数据送到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机集群中处理,这样无需对计算机的设备不断进行升级和更新,仅需支付低廉的服务费用,就可完成数据的计算和处理,从而大大减少了成本资金。

二、市场的贡献和价值

云计算改变了单个计算机的功能和地位,将数据处理、存储、管理等,功能都放到了互联网中的云上,而单个的计算机则被定位为人机交互的手段。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

1、低成本,即云计算具有高通用性和廉价性,降低了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使用起来也极为便利。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 IT 人员帮助用户维护硬件、安装和升级软件、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辅助用户完成其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切。这种自动化集中式管理模式以及通用式的资源利用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而用户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由于目前信息设备多数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云计算的推出可有效提升空闲资源利用率。

2、可共享,即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用户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这份数据。

3、空间大,即云计算的高可扩展性为用户需求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云”的另一端,由数千台、数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可以轻易地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用户完成各类应用提供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对于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可以按需申请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并按需付费。 在具体应用模式方面,目前云计算主要有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硬件即服务(HaaS)三种应用形式(见表一)。随着云计算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必将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云计算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前景诱人。

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Data Corporation,IDC)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 172 亿美元,2013 年将增长至 442 亿美元,未来 4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平均每年将增长26%。IDC 首席分析师弗兰克吉恩斯认为:云计算服务的普及正处于“跨越鸿沟”阶段。另有预测,云计算的全面普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10 年之前属 于发展阶段;2011-2013年为市场整合阶段;2014-2015 年是该技术成熟并普及的阶段。

当前,全球云计算发展整体呈现以下态势:

1、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美国全力推进云计算计划, 重点从网站的改革着手,进一步整合商业、社交媒体、生产力应用与云端 IT 服务。同时,2010 年美国联邦预算着重加强了对云计算的安排,美国国防信息系统部门(DISA)正在其数据中心内部搭建云环境,美国宇航局(NASA)推出了一个名为“星 云”(Nebula)的云计算环境。日本内务部和通信监管机构计划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所有政府运作所需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被命名为“Kasumigaseki Cloud”的基础设施将在 2015 年完工,目标是集中政府的所有IT 系统到一个单一的云基础设施,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2、企业加快项目布局。国外云计算技术主要由大型 IT 企业掌握。美国硅谷目前已经约有150家涉及云计算的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微软、谷歌、IBM、亚马逊、以及业界领军人物Salesforce 等 IT 巨头公开宣布进入或支持云计算技术开发(见表二)。Salesforce 宣布会于2010年推出 Force。com 的应用平台,将发展重点由原来的 SaaS 延伸到 PaaS 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快捷、更具弹性、更智能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案。亚马逊于2008 年正式推出了运用于云计算服务EC2 的弹性块存储技术(EBS),其同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其云计算业务收入超过 1 亿美元。

谷歌云计算布局日趋明朗,继推出 Google Apps 近两年后,App Engine服务平台问世,其基本功能是让外部开发者借助谷歌的 App Engine 开发新的 WEB 应用,而谷歌通过“云中心”向用户提供上述应用的网络服务。微软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产品,推出了新操作系统Azure,企业Exchange 的网络版和 Office网络版;并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 20 个顶尖水准的数据中心,即“云计算中心”,每个中心预计耗资 10 亿美元。

3、产学研合作不断密切。云计算能够快速发展,学术界、企业间的密切联动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IBM 在推出“蓝云(Blue Cloud)”计划后,与政府机构、大学和互联网企业展开云计算计划方面的合作,并于2008年向客户正式推出第一套支持Power 和 x86 处理器系统的“蓝云”产品。谷歌等与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的高校,加快云计算计划的合作研究,以降低相关技术研发的成本。

同时,谷歌宣布在台湾地区激活“云计算学术计划”,与台湾大学、交通大学等学校合作,将云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雅虎、惠普和英特尔等推出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计划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Steinbuch 计算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等合作伙伴建立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 1400 个至4000个处理器。

四、国内发展现状及态势

国内云计算发展尚在雏形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1、部分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进云计算发展。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已开始涉足云计算的发展并有所投入。北京市为推进“北京云”的建设, 重点推进北京市计算中心与 Platform 软件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工业计算,以 IaaS 和 SaaS 两种方式为政府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软、硬件设施、虚拟原型制作、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等。广东省“十二五”期间计划通过推进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加强制造业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系统协同和集成化应用,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衍生出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新产业,健全和完善全省信息化服 务体系。东莞正建设国内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所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新联通集团、网通研究院、北京汉唐教育集团等共同开发。值得注意的是,IBM、谷歌、微软等跨国公司已在中国宣布自己的云计算战略,如IBM 已分别和江苏省无锡市以及山东省东营市合作在当地推进云计算中心的建设。

2、本土企业加速研发和应用端建设。中国 IT 企业也启动云计算工作,除阿里巴巴以外,瑞星、盛大网络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了自己的“云计划”。同时,针对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本土企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世纪互联推出了 CloudEx 产品线,包括完整的互联网主机服务“CloudExComputing Service”、基于在线存储虚拟化“CloudExStorage Service”和供个人、企业进行互联网云端备份等一系列互联网云计算服务。联想公司不仅将云计算架构用在自身的研发平台中,还通过软件研发,将云计算与客服系统结合起来,优化用户体验。友友新创运用虚拟化技术开发云计算中间件,通过关联传统硬件

基础设施和平台,转成云计算架构的服务模式,使用户不需要更换硬件或操作系统平台就可以享受云计算的优越性。

3、上海在云计算领域中开始崭露头角。近年来,市科委先后在宽带网络、高性能计算、虚拟化技术进行了前瞻布局,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为云计算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计划未来对海量存储、绿色数据中心和安全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上海相关研究机构已经在云计算方面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如,复旦大学加入了致力于云计算环境下关于信任和可靠度保证的全球研究协作,并同 EMCHE 合作成立了复旦—EMC 创新网络联合实验室,在云计算相关领域展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围绕绿色云计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申请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相关企业对云计算应用已做出尝试,如上海电信开展云存储业务,与 EMC 公司合作,将分布在异构存储系统与平台中的数据进行虚拟化云存储,推出面向家庭和个人用户的云信息服务“e 云”。其中作为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EMC 提供云计算核心技术——存储和新服务平台及二级技术支持,上海电信则负责一级技术支持,包括日常运营、产品品牌策划、推广、营销,客户服务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商所承担的工作。同时,继推出 e 云计划后,上海电信正在筹划“云手机”业务,利用未来 3G 高带宽的优势, 将大量手机上的应用转移到运营商运营的云端,降低消费者支出成本。

五、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重点

1、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着力研发跨平台、支持多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优化虚拟化技术的安全性,实现虚拟机之间的完全隔离与资源的动态调整。支持上海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公司或国外技术的方式,迅速掌握世界先进虚拟化技术。

2、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着力研发具有资源管理、资源调度、计费等功能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并实现产业化;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存储平台;研发云中间件技术,并推动消息队列服务、文件服务、自服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工具等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3、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鼓励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信息中心合作,自 主研发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新建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

4、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组织上海和全国各云计算领先企业,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 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建设云计算示范项目,引导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成本。

5、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鼓励企业参与云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传统信息安全企业 向云安全解决方案转型与提升,打造可靠的云计算生态环境,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形成若干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聚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三)重点工程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通过探索完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

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1、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调整的机遇,统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聚焦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软件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再创新,加快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覆盖各应用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

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传

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推出面向不同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形成上海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上的领先优势,并具备辐射长三角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引导市、区两级政府运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创新电子政务的体制和机制,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降低电子政务成本,为民众与社会提供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市民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服务成本。

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计算改造,建设服务于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仿真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鼓励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各类促进机构和产业园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按需使用、动态扩展的特性,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信息化投入。

4、产业环境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

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建设“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组织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应用厂商、相关硬件

厂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和用户,成立“上海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并依托该联盟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并参与国际和国家的云计算标准制定。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建立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开源社区。

5、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千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引进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领军人才。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人力资源认证培训机构,培养千名以上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与咨询机构合作,对云计算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与职业教育;支持上海高等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6、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推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构建安全认证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云安全技术实现、云计算标准制定,同时按照标准对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评级与认定。通过技术实现与标准制定保障云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六、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联席会议机制下,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定期组织发布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落实牵头部门负责推动。

2、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区县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

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与社会使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对使用符合条件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联合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入驻云计算产业基地的企业给予带宽和基础设施服务费用补贴。

3、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增加云计算专项,优先支持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示范工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4、拓展融资渠道

由市政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云计算企业提供贷款,拓宽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平台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5、加强合作交流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产业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云计算领先企业间的技术交

流和产业合作,举办云计算产业高峰论坛,鼓励上海云计算企业面向全国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成熟解决方案,提高上海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七、商业模式与发展瓶颈

云计算能否大规模普及、应用,关键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技术瓶颈的突破。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云计算区别于传统 IT 行业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信息产品本身被弱化,而服务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与传统信息产品相比,云计算主要解决了两个难题:

1、高额成本,很多企业往往无法负担高额的基础投资成本,通过云计算,企业可以获得应用所需的足够大的计算能力,而无需对支持这一计算能力的基础 IT 软硬件付出相应的原始投资成本;

2、即时付费,在需要时像购买服务一样支付这种计算能力,按照流量付费即可,不用担心计算设备和资源的日常维护开销和闲置成本。当前,企业在推进这种商业模式运行中不缺乏成功的个案。如亚马逊(Amazon)使用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通过存储服务器、带宽、CPU 资源以及月租费来收取费用。月租费与电话月租费类似,存储服务器、带宽按容量收费,CPU根据时长(小时)运算量收费,目前,云计算已成为亚马逊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