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范文 > 调查报告 > 有关开平碉楼的调查报告

有关开平碉楼的调查报告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09-08-03 阅读: 1.19W 次

篇一:江门开平碉楼调查报告

有关开平碉楼的调查报告

一、开平碉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江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江门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本小组开展对江门开平碉楼的调研对于同学们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融入江门生活,保护好、宣传和利用好开平碉楼,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次调查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此深入开平碉楼,通过对开平碉楼现阶段的保护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开平碉楼在保护和维护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一研究对于保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编制有关的保护规划,使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得到有效保护,如何让世界遗产延年益寿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研究类型: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为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研究。调查方法有问卷法为主,结合访问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合理论分析。调查范围为开平市部分村镇

了解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存在的意义;碉楼给周边村名居民带来的利益,居民对保护碉楼的态度以及当地政府对碉楼的重视程度;还有就是调查碉楼周边的环境情况,了解哪些地方具有发展潜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不少困难。不少调查者不太愿意和我们合作,有的人甚至认为我们在做欺诈性的传销,连让你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这次调查。

在这一次调查当中,大部分居民对碉楼的历史作用,存在价值,保护状况有一

定的了解,但仍有少部分人不了解。对于碉楼附近环境的调查,41.7%的人认为环境优美,52.4%认为环境一般,6.0%认为环境差,从这可看出碉楼附近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仍需进一步的提高;对于人们对申遗的态度,37.6%的人认为能使开平更加重视碉楼的保护20.0%的人认为申遗本来只为了利益,其余42.4%则认为两者都有,可见申遗也有一定的利益性;并且35.2%的人认为申遗后城市建设更加合理,53.4%认为‘副产物’6.8%认为工厂增加,仅有4.5%认为人民生活更富裕,可看出申遗有利有弊,应该引导使其往利处发展;当碉楼遭人破坏时38.4%的人会上前阻止,16.3%的人会不理睬,45.3%的人要看情况而行 这反映出人们的保护意识较强,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开平碉楼的现状及有关政府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近年来,为保护开平碉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三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文物法》和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先后制订了相关法规,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颁布相关法规

“申遗”期间,省政府颁布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开平市政府颁布了《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把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申遗”成功后,广东省、开平市政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2008年6月,开平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二)强化法规宣传

开平市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碉楼保护月”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舆论氛围。开平市文物部门每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文化、文物、旅游从业人员和镇、村代表举办文物保护相关培训班,强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文物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和村干部村民的法律法规知识。此外,还专门编写了开平市乡土教材《开平碉楼与村落》小学版、中学版,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了碉楼与村落保护的基础教育课程,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教育。

(三)加大执法力度

按照《文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上级的通知精神,市文物部门分别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和排除安全隐患领导小组,制定安全制度以及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遗产地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工作,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市文物部门还与各文保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执法者既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主体,也是行政执法活动的最终实施者,执法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水平。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针对开平市文物多、级别高、管理工作难度大的现象,开平市专门成立了文物局和碉楼研究所(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牌子),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调整了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市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市文物局领导。

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各镇(办事处)文化站也成立了一线文物保护队伍。市文物行政部门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加强业务辅导学习,全方位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依法保护管理开平碉楼,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开平碉楼执法保护管理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有来自上层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的问题。如:国家层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不健全;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差距;执法人员在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实践中,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代替法制管理,存在较少使用法制手段引导的现象等。

三、人们对开平碉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开平碉楼的保护应该以多种形式交叉进行,仅靠政府的管理是不够的,群众的力量尤为重要,因此提高人们对碉楼的环保意识是开平碉楼保护的重要部分。

申遗最重要的收获是:通过申遗来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是最重要的事。开平碉楼申报成功后,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当地人说:“没想到这个破地方比黄金还要贵”,保护国粹的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申遗”如果没达到这一点,那么破坏是迟早的事情。现在大家都把开平碉楼当作圣地,没有人敢乱动。

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部影视作品在江门拍摄,大部分集中在开平碉楼景区以及赤坎古镇。而电影《让子弹飞》使开平碉楼名声更盛之后,开平市更坚定地把开平碉楼作为当地旅游开发工作方面的重点。这样大制作影片在开平碉楼拍摄取景,将有力地促进开平碉楼的品牌传播,扩大开平碉楼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人们对碉楼的保护保护意识。

四、开平碉楼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对于开平碉楼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奉行以下原则:

(一)将开平碉楼作为整体保护

现在很多人打着保护遗产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开发、修葺,实际上那不是保护,根本就是破坏。”对于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一栋碉楼都有文化的传承,人和房屋是不可分开的,这里承载着人和家庭的故事,应该将承载继续下去。有些碉楼荒废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的建筑还是有人居住的,很多的产权人是自己进行修缮的,这样既保存了碉楼本身,也保存了碉楼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遗产的一部分。而在有些地方,现在修缮的主体就变成了开发商和政府,而且变成了人房分离,就违背了要保护文化整体的原则。在她看来,保护遗产不只是保护遗产中局部的所谓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是将整个遗产保护起来,因为这是整体的文化环境,整体的历史。“我们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做成一个一个的博物馆。

(二)保护和发展要贯彻科学发展原则

一是明确价值。价值是确定遗产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依据。价值包括自然科学价值,美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遗产涉及面很广,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得出科学结论是国家级的还是世界级的,国务院批准和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才可以成为世界级的遗产及国家级的遗产。二是保护优先。保护是前提,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开发不能并举。保护的标准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此一定要用科学的规划,实现功能分区尤其是落实区内以精神文化和科教文化为主,科学分工协调发展,建立权威的中央政府的保护管理机构,制订相应的法规法律并且贯彻实施。

(三)保护与发展应唤醒民众

唤起民众关注。碉楼原来是民众嘴里的“破楼”,现在是自豪地说出来的世界遗产,我们还要不断挖掘宣传其价值。开平市设立了县级单位罕见的文物局,将每年6月定为“碉楼保护月”,将其写入乡土教材。如今我们更强调进一步提高村民保护遗产的参与度,关键是保障村民的利益。另外我们也会更强调保持乡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这需要创新的做法,像我们最初申遗时,到村里遇到泼粪,到海外吃闭门羹,我们创新采纳政府托管做法,才赢得了海内外乡亲的共同支持

五、开平碉楼的开发遇到的难题

(一)碉楼分散,管理较难

平碉楼自然星状地散布在开平各乡村,有“无碉楼不成村”之说。资源的分散,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物大量散失,有充实难度

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及人为破坏,楼内的一些当年的生活用品大量散失,要充实楼内文物有一定的难度。

(三)私有财产,难与当地村民达成共识

开平碉楼多为私有财产,村民小农意识较浓,很容易在利益分成上产生分歧,难与达成共识。

从交通、艺术、地区等角度分析,除了立园和南楼已开发外,下列建筑群与单个建筑都具开发潜力:塘口镇自力村,赤坎镇虾边新村(加拿大村)、福和村、中兴里、赤坎旧镇,月山镇肇龙村,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获海风采堂,百合镇雁平楼、适庐,蚬冈镇中坚楼,赤坎镇居安楼、爱善堂,塘口镇方氏灯楼。

六、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和江门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江门市的环境保护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保护立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保护法律、法规的支持。虽然我国在2006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但这个《办法》只是某一个层面的管理办法,建议国家尽早出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有法可依。《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有些条文已经不再适合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应尽早修订。

篇二:江门开平碉楼调查报告

 摘要:开平碉楼是开平市特有的,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鼎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合璧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人们对开平碉楼现状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保护意识急需加强。为此本小组深入开平碉楼,通过对开平碉楼现阶段的保护状况以及人们对碉楼保护意识的调查分析,分析当前开平碉楼在保护和维护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一研究对于保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编制有关的保护规划,使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得到有效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次调查概括性地总结开平碉楼的概况,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碉楼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开平碉楼 保护与发展 调查分析

一、前言

开平碉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江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江门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本小组开展对江门开平碉楼的调研对于同学们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融入江门生活,保护好、宣传和利用好开平碉楼,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次调查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此深入开平碉楼,通过对开平碉楼现阶段的保护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开平碉楼在保护和维护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一研究对于保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编制有关的保护规划,使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得到有效保护,如何让世界遗产延年益寿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研究类型: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为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研究。调查方法有问卷法为主,结合访问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合理论分析。调查范围为开平市部分村镇。

了解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存在的意义;碉楼给周边村名居民带来的利益,居民对保护碉楼的态度以及当地政府对碉楼的重视程度;还有就是调查碉楼周边的环境情况,了解哪些地方具有发展潜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不少困难。不少调查者不太愿意和我们合作,有的人甚至认为我们在做欺诈性的传销,连让你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这次调查。

在这一次调查当中,大部分居民对碉楼的历史作用,存在价值,保护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少部分人不了解。对于碉楼附近环境的调查,41.7%的人认为环境优美,52.4%认为环境一般,6.0%认为环境差,从这可看出碉楼附近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仍需进一步的提高;对于人们对申遗的态度,37.6%的人认为能使开平更加重视碉楼的保护20.0%的人认为申遗本来只为了利益,其余42.4%则认为两者都有,可见申遗也有一定的利益性;并且35.2%的人认为申遗后城市建设

更加合理,53.4%认为‘副产物’6.8%认为工厂增加,仅有4.5%认为人民生活更富裕,可看出申遗有利有弊,应该引导使其往利处发展;当碉楼遭人破坏时38.4%的人会上前阻止,16.3%的人会不理睬,45.3%的人要看情况而行 这反映出人们的保护意识较强,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开平碉楼的现状及有关政府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近年来,为保护开平碉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三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文物法》和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先后制订了相关法规,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颁布相关法规

“申遗”期间,省政府颁布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开平市政府颁布了《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把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申遗”成功后,广东省、开平市政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2008年6月,开平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二)强化法规宣传

开平市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碉楼保护月”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舆论氛围。开平市文物部门每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文化、文物、旅游从业人员和镇、村代表举办文物保护相关培训班,强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文物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和村干部村民的法律法规知识。此外,还专门编写了开平市乡土教材《开平碉楼与村落》小学版、中学版,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了碉楼与村落保护的基础教育课程,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教育。

(三)加大执法力度

按照《文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上级的通知精神,市文物部门分别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和排除安全隐患领导小组,制定安全制度以及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遗产地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工作,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市文物部门还与各文保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执法者既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主体,也是行政执法活动的最终实施者,执法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水平。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针对开平市文物多、级别高、管理工作难度大的现象,开平市专门成立了文物局和碉楼研究所(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牌子),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调整了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市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市文物局领导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各镇(办事处)文化站也成立了一线文物保护队伍。市文物行政部门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加强业务辅导学习,全方位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依法保护管理开平碉楼,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开平碉楼执法保护管理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有来自上层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的问题。如:国家层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不健全;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差距;执法人员在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实践中,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代替法制管理,存在较少使用法制手段引导的现象等。

三、人们对开平碉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开平碉楼的保护应该以多种形式交叉进行,仅靠政府的管理是不够的,群众的力量尤为重要,因此提高人们对碉楼的环保意识是开平碉楼保护的重要部分。

申遗最重要的收获是:通过申遗来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是最重要的事。开平碉楼申报成功后,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当地人说:“没想到这个破地方比黄金还要贵”,保护国粹的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申遗”如果没达到这一点,那么破坏是迟早的事情。现在大家都把开平碉楼当作圣地,没有人敢乱动。

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部影视作品在江门拍摄,大部分集中在开平碉楼景区以及赤坎古镇。而电影《让子弹飞》使开平碉楼名声更盛之后,开平市更坚定地把开平碉楼作为当地旅游开发工作方面的重点。这样大制作影片在开平碉楼拍摄取景,将有力地促进开平碉楼的品牌传播,扩大开平碉楼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人们对碉楼的保护保护意识。

 四、开平碉楼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对于开平碉楼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奉行以下原则:

(一)将开平碉楼作为整体保护

现在很多人打着保护遗产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开发、修葺,实际上那不是保护,根本就是破坏。”对于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每一栋碉楼都有文化的传承,人和房屋是不可分开的,这里承载着人和家庭的故事,应该将承载继续下去。有些碉楼荒废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的建筑还是有人居住的,很多的产权人是自己进行修缮的,这样既保存了碉楼本身,也保存了碉楼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遗产的一部分。而在有些地方,现在修缮的主体就变成了开发商和政府,而且变成了人房分离,就违背了要保护文化整体的原则。在她看来,保护遗产不只是保护遗产中局部的所谓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是将整个遗产保护起来,因为这是整体的文化环境,整体的历史。“我们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做成一个一个的博物馆。

(二)保护和发展要贯彻科学发展原则

一是明确价值。价值是确定遗产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依据。价值包括自然科学价值,美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遗产涉及面很广,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得出科学结论是国家级的还是世界级的,国务院批准和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才可以成为世界级的遗产及国家级的遗产。二是保护优先。保护是前提,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开发不能并举。保护的标准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此一定要用科学的规划,实现功能分区尤其是落实区内以精神文化和科教文化为主,科学分工协调发展,建立权威的中央政府的保护管理机构,制订相应的法规法律并且贯彻实施。

(三)保护与发展应唤醒民众

唤起民众关注。碉楼原来是民众嘴里的“破楼”,现在是自豪地说出来的世界遗产,我们还要不断挖掘宣传其价值。开平市设立了县级单位罕见的文物局,将每年6月定为“碉楼保护月”,将其写入乡土教材。如今我们更强调进一步提高村民保护遗产的参与度,关键是保障村民的利益。另外我们也会更强调保持乡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这需要创新的做法,像我们最初申遗时,到村里遇到泼粪,到海外吃闭门羹,我们创新采纳政府托管做法,才赢得了海内外乡亲的共同支持

五、开平碉楼的开发遇到的难题

(一)碉楼分散,管理较难

平碉楼自然星状地散布在开平各乡村,有“无碉楼不成村”之说。资源的分散,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物大量散失,有充实难度

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及人为破坏,楼内的一些当年的生活用品大量散失,要充实楼内文物有一定的难度。

(三)私有财产,难与当地村民达成共识

开平碉楼多为私有财产,村民小农意识较浓,很容易在利益分成上产生分歧,难与达成共识。

从交通、艺术、地区等角度分析,除了立园和南楼已开发外,下列建筑群与单个建筑都具开发潜力:塘口镇自力村,赤坎镇虾边新村(加拿大村)、福和村、中兴里、赤坎旧镇,月山镇肇龙村,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获海风采堂,百合镇雁平楼、适庐,蚬冈镇中坚楼,赤坎镇居安楼、爱善堂,塘口镇方氏灯楼。

  六、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和江门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江门市的环境保护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保护立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保护法律、法规的支持。虽然我国在2006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但这个《办法》只是某一个层面的管理办法,建议国家尽早出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有法可依。《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有些条文已经不再适合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应尽早修订。《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规章,要结合这几年世界遗产的保护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由“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上升为“保护管理办法”。

(二)完善执法主体

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执法主体的开平市文物局只是一个副科级行政单位,级别低、编制少,不利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管理;在编人员没有文物执法证,直接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完善文物执法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的文物执法队伍,有效开展文物执法工作。

(三)加大执法监测力度

世界文化遗产执法监测是文化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世界遗产地进行复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平市有关部门要根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制度,加大监测工作人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落实监测工作责任制,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加强执法协调

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在赤坎、塘口、蚬冈、百合四个镇,总面积3110公顷,碉楼分散,管理难度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执法牵涉到公安、法制、国土、工商、建设、规划、气象、水利等各个部门,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够,一定要由政府牵头协调,各单位、部门和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共识,共同开展执法工作。

(五)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按照 “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制定完善文物保护执法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一批高质素、高层次文物专业人才到文博队伍。同时,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建立文物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再教育、再培养的方式对现有人才进行升级,及时补充急需人才。

(六)强化守法宣传教育

要进一步通过文化遗产日、碉楼保护月,文物保护培训班等活动,普及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让更多人知法守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氛围。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把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之下。

(七)照顾群众利益

鉴于开平碉楼与村落四个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特殊性,当地村民是开展保护利用的主体,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形成村民自治、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局面。通过保护利用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村民的利益,让保护利用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内涵特殊而深厚。而开平碉楼是侨乡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它从外部造型到内部空间结构、使用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在江门五邑地区的完美结合,以及当地民众看待异质文化的包容、自信的心态和调整文化冲突的巨大创新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当今的五邑侨乡民众身上得以继续发扬。而加强民众的法治文化教育在目前更加凸显其重要性。法治文化与侨乡文化必须有机结合,以法治来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宝贵的侨乡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何星亮 《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昆明》 云南社会科学,2003

「2」《中华遗产》 2007年6月,总第20期

篇三:浅记开平碉楼调研报告

作为高一新生,为了配合学校的专业学习要求,在寒假期间,我进行了关于开平碉楼的调研报告。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在全国各地,碉楼主要可分为开平碉楼、藏民高碉、丹巴碉楼和羌族碉楼,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开平碉楼。由于开平与我母校较近,所以这里主要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20xx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历史背景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会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特色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分类开平碉楼种类繁多,分类方法有两种:按建筑材料分和按使用功能分。

按建筑材料分,可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