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范文 > 调查报告 > 关于休闲旅游的调查报告

关于休闲旅游的调查报告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08-05-15 阅读: 1.25K 次

人们的生活水品提高了,大家就喜欢去旅游了,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休闲旅游的调查报告吧!

关于休闲旅游的调查报告

一、休闲旅游概述

休闲度假观光,简言之为休闲旅游,其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当前,国内的休闲度假游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具备了相当规模。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

二、我县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我县是一个集山、水、石、洞、泉于一身,融奇、特、险、幽、秀于一体,铸人、文、史、物、神于一炉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县。全县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民俗风情古朴,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独特,加之周边景区景点多,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美

1、生物多样。我县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3.69%,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是国家南岭山脉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核心区。境内物种丰富多样,有动植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乔灌木树种85科677种,药用植物700多种,银杏、红豆杉、蓖子三尖杉、柏乐树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遍布全县。包括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2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有“南岭植物王国”的美誉,7万多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群落和南岭山脉低海拔沟谷阔叶林,是我国华南地区物种资源和遗传基因保存完好的典型天然林区之一。

2、山水奇特。我县自然景观富集,境内山、石、水、洞、泉景观奇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白石岩、厚坊岩、青峰岩、莲珠岩、相公岩、留富岩等溶洞怪石嶙峋、钟乳林立,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热水黄石古冰川遗址,被地貌学家宋文藻誉为世界上低纬度低海拔古冰川遗址博物馆。被列为湖南省户外运动训练基地的江背山大峡谷,石峰千仞、鬼劈神削,石屏绵延、彩砾铺底,是莽莽苍原中一道美丽的“伤疤”。境内天然井矿泉水丰富,山间溪水天然环保,且含硒等微量元素,加上磁铁矿作用,地表磁场高,水体被磁化,水质特别好。热水温泉属华南第一的优质氡温泉,罗泉为少有的饮浴并用的优质矿泉水温泉。汝城,被授予“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3、空气清新。我县平均海拔600多米,四周低、中间高,是典型的山间盆地。既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又不乏高山小气候优势。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降雨量1545.7㎜,无霜期达274.5天,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常年绿树成荫。境内有河流696条,小Ⅱ型以上水库69座,山塘7000余口,形成了汝城负氧离子丰富、空气清新独特的山间盆地小环境,独具山区小气候优势而少瘴气,空气清新而无霾气,气候温和、湿度适中而少腥气,是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4、土壤环保。我县境内大部分土壤为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标定的I类,富含硒、钠、钙、锂、硼等人体所需稀有元素,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达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加之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蔬菜葱绿,瓜果飘香,茶韵悠悠,产出的有机水果、茶叶、蔬菜声名远播。

(二)文化底蕴深厚

1、神农文化发祥地。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汝城县城南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由此将人类从渔猎带入了农耕文明。据《衡湘稽古录》记载:“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今汝城县城南城头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耒山在湖南汝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耒水出湖南汝城县南耒山”。由此可见,汝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地位独特。

2、理学文化发源地。《宋史·周敦颐传》载: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今汝城),治绩尤著。”北宋年间,周敦颐在桂阳(今汝城)任县令,著《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思想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弟子程灏受教而悦,触景生情,作《春日偶成》以记之,列入《千家诗》之首。施政之余,周敦颐在汝城作《拙赋》、《爱莲说》,名扬千古。濂溪书院是国内仅存的古建濂溪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千年之久,远播东南亚。流传至今,理学仍是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之一,极具现实意义。理学名城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石泉等六个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3、祠堂文化展示地。汝城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堂300多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集文学艺术、工艺美学、社会历史、旌表教化、宗法礼仪、民俗风情于一身。规模庞大、保存完好,风格独特、工艺精美,是理学文化的生动承载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古汉族历史文化,具备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条件,堪称中国乡土文化一绝!一大批古祠堂先后列入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在实地考察后,欣然命笔,为汝城题字:“古祠堂之乡”。

4、红色文化探索地。汝城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朱范谈判合作地,南昌起义部`队振军地、湘南暴`动策源策划地、朱德革命征程发迹地、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地、中国近代红色武装革命的发祥地、红军长征突破`封锁线的战斗地。在此成立了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升起了我党第一面军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农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二师师部旧址、“汝城会议”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相继被列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军旗、政旗三面旗帜中的军旗、政旗首先在汝城升起从而被得到确认。

5、佛道文化双修地。汝城县内海拔1000米的高山层峦叠嶂,穿云雾、托朝日、擎夕阳,自古是佛道修身养性和弘扬大法的好地方,境内分布着白云仙、道士仙、九仙观、龙王庙等佛寺道观。传道之地大都位于白云缭绕,仙气缥缈的山巅谷地,一日之内,四时之间,阴晦晴暝,景色各异、气象万千。唐朝以降,香火鼎盛,传承不绝。境内的白云仙,坐落于小垣镇,与道士仙拱照呼应,曾传唐朝景泰禅师曾坐禅于此,潭州(今湘潭)人王氏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殿前有月井泉,泉水清澈见底,甘甜诱人,饮之益寿,周边百姓称之为“仙水”。每逢重大祭神日,湘粤两省方圆数百里善男信女都云集仙观朝奉,祈福许愿,络绎不绝。

(三)土特物产丰富

1、奇趣雅石遍布全县。奇石是经过在大自然千百年的冲刷、打磨而成,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质地细腻、光泽晶莹、造型奇特、组合奇妙,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汝城矿藏丰富,奇石遍布,蕴藏量大,早在唐末便有赏桂花石的诗文记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汝城奇石资源有过考评,发现的奇石多达20多种,九龙江、沱江两大奇石产地出产的水晶、黄玉、五彩石、七彩石尤为著名,由此催生的汝城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曾盛行于明清两代。

2、有机土产。汝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结构,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有机食材。产于山水之间的香菇、白毛尖茶、板栗、花豆、花菇、玉兰片、冬笋及各种蔬菜、茶叶、水果等等有机食物无不声名远播。其中白毛茶被誉为“世界罕见的红茶资源”。

3、舌尖美食。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境内散居着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即有土生土长的“汝城人”,也有从河南、江西远道而来的“客家人”,还有佛侣道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了汝城的美食文化。特色食品如汝城豆腐干、汝城米粉(豆根)、豆鼓辣椒、禾花鱼、大坪板鸭、文明火腿、濠头泥鳅、热水大禾米糍和香螺、井坡糍辣椒等等,传承着具有汝城风情的历史文化,丰富着汝城的故乡记忆,体现了理学天人一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区域优势明显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处于“红三角”的中心地带,是“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的关键要塞。周边景区景点丰富,如仁化丹霞山、炎陵炎帝陵、资兴东江湖、宜章莽山、崇义徒水湖等。如今,距赣州民航机场、武广高铁韶关站仅1个多小时路程,贯穿全境的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在汝城交汇,且有七个出口,通往珠三角城市群、闽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西沿江城市带等地的路程均在5个小时左右,是自驾游、途居游等休闲旅游的最佳半径。

(五)发展初具规模

全县围绕景区提质、创建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优化开发,累积投入3.5亿多元,改善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了我县旅游的整体形象。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AAAA景区,热水汤河成功申报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飞水寨景区、湘南起义红色景区、历史文化古街区修缮整治等多个重点旅游景区提质改造稳步推进。以汝城温泉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小团景区为支撑,以古祠堂线路为网络的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雏形正在逐步形成。

三、存在问题

(一)景点打造未全面推进

1、景点开发不全面。我县山奇水美,古迹遍布,可供开发的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如繁星般遍布全县,受投资主体少、规模小等因素制约,全县未开发或开发不完全的景区景点比比皆是,如城头寨、江背山、白云仙、青石寨、黄石古冰川遗址、瑶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石泉、先锋等历史文化名村等景点尚未进行开发;予乐湾、罗泉等景点也还处于初级开发状态,许多古祠堂因地接服务跟不上,均无法提供优质的休闲旅游服务。

2、景区景点互动少。我县的景区景点建设缺乏统一的策划,大都各自为战,没有串连成线,联动营运。还有与东江湖景区未形成连动,共有资源未实现共同开发。

3、设备设施欠配套。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旅游业的服务配套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不很配套,如有些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过窄,公共厕所缺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移动通讯覆盖不全面。不同层次、形式的旅馆及餐馆也不是很多。

4、环境管理比较差。当前,在一些景区景点及联接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上,车辆乱停乱放、杂物乱堆乱丢、垃圾乱扔乱弃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给游客产生不良印象,势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1、旅游品牌彰显不够。县内各景点的文化内涵发挥不够,尚未创造出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除热水温泉外,大部分旅游产品“县内不知、县外不晓”,没有彰显出神农文化发祥地、理学文化发源地、祠堂文化展示地、红色文化探索地的品牌魅力。

2、旅游文化发挥不够。一是我县的四大文化与景点形象塑造结合不紧密。没有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审美,塑造出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二是文化与景点建设的渗透性不广泛。有的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当地文化的氛围、格调不一致。三是文化在景点建设中空间延伸不广阔。景区景点的外延、内涵文化气息不浓,向景点周边延伸不广,纪念品等旅游衍生品开发未彰显汝城的特有文化。

3、文物古迹保护不力。我县有国家级文物古迹4项17个点、省级8处、市级8处、县级54处,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经岁月沧桑,许多文物古迹陈旧、剥落、破损,面临消失的危险,急需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抢救性保护。

4、特色旅游产品匮乏。我县的旅游产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同周边景区景点相对比,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同质严重、匮乏特色等问题,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拳头”产品。

(三)旅游服务功能不健全

1、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缺失。我县目前仅有一家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县城卢阳大道中段,规模偏小,仅有简单的宣传资料,缺少电子、互联网等智能系统,无法提供游客服务中心的其它基本功能。

2、行业协调配合机制未形成。迄今为止,我县尚未建立基本的旅游行业协调配合机制,涉及旅游市场管理、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和旅游企业合法权益的行政职能分属多个部门,没有形成合力,规范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奇缺。我县现有旅行社及旅行社营业部4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1家,三星级旅行社1家,旅游从业人员仅有1727人,大部分集中在餐饮、娱乐、购物等行业,持有导游证的上岗人员5名,乡村旅游本土导游人员为零,与我县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极不适应。

(四)横向合作交流不够通畅

1、与周边景区互动少。我县目前与周边景区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旅游线路的联合宣传和推介阶段,初步形成旅游线路的仅有广东(江西、省内)—九龙江—热水温泉—历史文化名城一条旅游线路,离打造“红三角”游客集散中心还有不小的差距。

2、与旅游公司合作少。我县现有的四家旅游社,规模偏小,与高速发展的休闲旅游业不相适应。招商引资时,洽谈的投资公司多,旅游开发项目多;接触的旅游公司少,对客源培育、导游培训、线路开发项目合作少。

3、与周边地区协作少。在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上,我县的主要作法是举办节会、召开旅游产品推介会和参加旅游博览会。政府间的协作少,对涉及“红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政府功能定位、信息沟通支撑体系、合作方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研讨、合作少。

(五)政策支持有差距

1、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县现有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主体多元,范围不清、职责交叉、协调困难、效率不高等问题,给人以庞大而又效率低的感觉。总体来说,旅游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推动作用勿庸置疑,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旅游部门在大多数领域担任主角而力不从心,造成职责错位和管理缺位。

2、政策落实欠到位。有些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待休闲旅游战略发展上认识有差距,执行相关政策决定不力。例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我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意见》(湘政发[2014]14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关于实施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带动战略,推进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建设的决定》,没有制定相关的落实措施或方案,浮于表面,成效不明显。

3、运行机制不灵活。在旅游投资管理、景区景点建设上,我县主要是以政府投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市场运作不够,造成了政府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责权不分,问题重重;在休闲旅游发展的日常事务管理上,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够,职能交叉,揽功推过,产业发展困难。

四、工作建议

(一)加大建设力度,打造国民休闲大景区

1、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全面开发。在进一步搞好策划,完善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我县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神农文化、理学文化、祠堂文化和红色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引领的休闲养生游为发展框架,以规划为统领,按照“生态支撑旅游,特色带动旅游,文化提升旅游”的工作思路,加速全县景点景区的开发力度和进度,为把我县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红三角”旅游的集散地、湘粤赣国民重要休闲旅游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打下良好基础,逐步构筑1小时可达的旅游经济圈,推动我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休闲旅游强县转变,把我县建成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华南国民重要休闲旅游区。

2、整合景点资源,形成有机整体。以县城为中心,以百家姓古祠堂为网络,建设八大功能景区。一是理学名城景区。将古街区修缮整治为休闲街区,推进理学名城的整体开发,包括太极予乐湾-理学文化发源地、濂溪书院-理学文化教化地、汝城古祠堂-理学文化承载地、历史老街-理学文化过化地、太保第古村(含白石岩)-践行理学名望地、津江古村-和平之歌飞出地、行政新中心-理学文化发展地。神农景点也可并靠名城景区。二是暖水山水田园风光景区,包括江背山大峡谷、君子岭、凉滩码头、罗泉温泉、先锋古村落等。三是九龙江休闲养生景区,包括三个乡镇、两个国营林场在内的热水温泉景区、飞水寨、九龙江森林公园、黄石古冰川遗迹、黄龙竹海、集龙苏区广场、两江口水域、高滩和横瑞畲族特色村寨等。四是宗教文化景区,包括白云仙道观、道士仙、高山草甸、云雾茶场、挫树垅天然红豆杉群、九仙观道观等宗教景点。五是延寿红色景区,包括延寿青石寨及官享、寿水、新坡古村落,李涛、宋裕和故居,还有文明的红色景区,包括文明、盈洞的绿色果园。六是天柱山景区,包括天柱山景点、七拱龙景点、土桥和金山历史文化名村等。七是神农景区,包括城头寨、耒水风光带景区周边的景点。八是田庄、濠头、南洞等革命老区生态景区,包括田庄生态农庄、濠头樟溪梯田、南洞西边山申报森林公园等。

3、发展庄园经济,推动乡村旅游。积极利用景区景点周边有文化及景观特色的乡村开发乡村旅游,以带动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庄园经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突出汝城乡土饮食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推广“体验乡村风情、享受休闲生活,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乡村庄园休闲旅游主题活动,打造集特色农业、乡村度假、生态观光、餐饮娱乐、农耕体验、文化感怀等于一体的高品质乡村庄园休闲游目的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加强环境整治,创建优美环境。要规范农村民用杂房的设置,统一规划建设。要搬迁四拱桥老工业区的企业,严格禁止生产污水直排;加强乡镇污水治理,严格禁止垃圾,特别是农药、化肥包装物倾倒、抛扔河道,确保河道卫生整洁。要配套建设景区景点公共厕所,为游客提供洗手方便。要加强车辆行驶及停放管理,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打造优美景区,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多样休闲产品

一是开发国学陶冶情操游。依托理学景区,充分发掘理学文化,结合践行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体会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二是开发革命传统教育励志游。依托津江、延寿、文明、南洞、濠头、集龙等红色景区,通过红色经典诵读、红歌会、红色电影、红色故事演讲等活动形式,营造浓浓的红色革命传统励志教育氛围,让游客受到感染,励志图强。三是开发温泉养生休闲游。充分利用热水氡温泉的理疗、养生、保健作用,开发生态养生保健产品,吸纳各种消费群体休闲疗养。四是以百家姓古祠堂为依托,开展寻根念祖、宗亲联谊休闲旅游。五是开发宗教净化心灵游。依托白云仙、道士仙、九仙观等佛道香火传承地,新建九龙江公园九龙寺庙,品味超脱世外的闲情雅意,接受佛道洗礼,让身心回归自然。六是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依托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开发生态采摘、庄园劳作、乡村度假等休闲游模式,用生态农业吸引游客,用休闲旅游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田庄农庄、文明良田果园、外沙长岭杉树园及东岗岭茶场、暖水茶厂等。七是开发民俗风情娱乐游。依托我县瑶畲少数民族传统风俗,独特的香火龙、装故事等民俗活动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娱乐休闲游。八是开发徒步探险健身游。依托九龙江森林公园、江背山大峡谷户外运动基地等景区,开展自行车赛、吸氧运动、徒步穿越探险等休闲健身旅游。九是依托山地中草药资源,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十是开发泛养老养生途居游。依托我县在休闲旅游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提供舒适的民房出租、优质的家政服务等项目,发展家居、农家休闲、古民居体验以及候鸟式避暑休闲等休闲旅游服务,吸纳银发一族到我县养老养生休闲。同时,将三星工业园改为农业科技工业园,进行农林产品深加工,发展旅游休闲食品。

(三)坚持文化引领,增强休闲旅游吸引力

1、发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品牌越大,辐射面越广,吸引力越强。我县没有名山大川,更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利用好神农文化、理学文化、古祠堂文化、红色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和香火龙等特色旅游资源,彰显特色。特别要突出重点,打响中国理学名城等品牌,使汝城旅游走出湖南,走向国际。同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力打造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汝城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2、加大宣传推介,扩大文化影响力。充分抓住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利用湖南卫视、报刊、杂志、网站、旅游地图、路牌等多种宣传媒体宣传汝城旅游产业。在湖南省各种旅游节、粤港澳旅游招商会等节会中加大对汝城旅游项目和景点的推介,逐步提高汝城休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汝城休闲旅游“理学名城、养生山城”品牌。

3、加强文物保护,确保文化再现力。汝城有各种文物古迹近千处,由农耕文化、理学文化、古祠堂文化和湘南起义、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五大块组成,非常珍贵。应加大对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工作力度。力争在三年内使全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点文物古迹得到抢修保护。同时,加大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古祠堂申遗的工作力度,使得我县的文物古迹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彰显神农文化发祥地、理学文化发源地、祠堂文化展示地、红色文化探索地的品牌魅力。

(四)打造特色旅游乡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乡镇,有利于加强乡村旅游的领导,推进农业和旅游、旅游和小城镇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全县大旅游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一是依托温泉、冰川遗址、竹海、畲族特色村寨、飞水寨等景点的开发,打造热水温泉小镇。二是依托凉滩码头开发,与东江湖旅游开发接轨。连同罗泉温泉、江背山大峡谷开发和镇区田园风光,打造暖水山水田园旅游小镇。三是依托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开设红军在汝城历程展室。结合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我党首任统战部部长、任职时长达十年的作战部长、瑶族首个开国将军李涛故居,我军后勤工作奠基人、“四大金刚”之一宋裕和故居,红军借据故事和瑶乡风情,开发青石寨景区。依托景区与镇区相邻,打造延寿瑶族红色旅游小乡。四是依托湖南第一个解放乡镇-文明、红军长征休整地、朱毛颁布《出路在哪里?》告示、兑换纸钞硬币及半床棉被故事等红色资源,沙洲历史文化名村以及韩田、秀水等古村紧连镇区,以及万亩优质果园,打造文明红色古镇、绿色果园旅游小镇。五是依托皇妃故里,与浙水漂流接驳、高山无公害蔬菜,打造岭秀瑶乡生态风情小乡。六是依托云雾山镇、白云仙、万亩草甸、千亩云雾茶山,打造小垣民族宗教旅游小镇。七是依托石泉历史文化名村与镇区相连,以及外沙古村、茶场,打造马桥访古寻幽旅游小镇。八是以申报开发乌舂山森林公园、特色农业、瑶乡风情,打造盈洞绿色旅游小乡。九是以九龙江森林公园、世界红茶极品毛白茶、中国九大仙草之一的铁皮石斛和瑶乡风情,以及旅游商品小市场为依托,打造三江口旅游集散小镇。通过旅游乡镇建设,带动特色村寨、生态庄园、节点景点的开发,与理学名城这个大的引领中心构成一个层次性强、连接紧密的大旅游结构,形成慢游县城、慢步乡镇、慢客村寨(园)的休闲旅游大格局。

(五)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1、完善游客服务集散中心。全县要统一规划,以汝城“大景区”为依托,在重点景区和中心景点,以及游客集中地建立若干个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六大功能。一是游客集散的功能,保障游客来的舒心,去的安心;二是旅游超市的功能,为旅行社和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三是综合服务的功能,满足游客在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各方面需求;四是信息聚集功能,向游客提供各类旅游信息;五是宣传营销的功能,用各种营销形式宣传营销本土旅游产品。六是交通换乘的功能,保证游客快速地集中、散开。

2、建设休闲旅游便捷通道。一是改造拓宽出省通道,完善我县与周边景区景点连接的交通干线网络,构建湘粤赣省际交通枢纽;二是建设完善景区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公共厕所、通信、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三是完善城乡公交网络,建成以农村公路为主,景区景点旅游公路为辅的布局合理、快速高效、安全舒适的城乡公路网络。四是积极争取已列入国家规划的厦昆铁路汝城崇义段和通用机场项目提前建设,尽快联通华南和国际旅游大市场。

3、发展休闲旅游服务队伍。发挥职中平台优势,利用扶贫、代赈等政策,加大对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大导游在历史文化、红色传统、休闲知识、健身养生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加大对村级导游讲解人才的培育,确保各旅游村落、景区都有本土讲解员。

(六)注重优势互补,加强横向联系

1、倚大靠强,加强同周边景区联营。加强与周边地区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的协作,形成旅游线路互通。通过发展汝城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开通汝城至韶关、赣州、郴州及乐昌和井冈山、炎帝陵、丹霞山、东江湖等旅游线路,构筑以汝城为中心的“红三角”旅游圈,辐射湘粤赣闽,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湘粤赣边际旅游中心集散地,湘粤赣国民重要休闲旅游区。

2、利益共享,加强同旅游名区合作。要加强我县旅游景点的宣传和推介,提高汝城旅游资源和景点的知名度。要加强与周边新闻媒体的联动,形成旅游信息互推;吸引周边旅游企业主参与投资开发,形成旅游资源互享;加强与周边地区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形成营建旅游环境互动。

3、多方策划,加强旅游产品整体营销。周边县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多、规模大、品牌响,汝城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与周边景区景点互补,形成“红三角”旅游的集散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七)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政府主导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我县地处珠江、湘江、赣江源头,是东江湖水库的主要产水区,是国家层面的功能保护区、工业限制发展地区。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要立足发挥优势,坚持以旅游为主导,形成以游促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强财、以财补农、以农助游的良性循环,拉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各种建设、各个项目开发都要自觉服从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旅游产业发展优先,行业发展支持和融合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兴建项目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应建立一种由县委、政府高层进行自上而下组织与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高规格的全县休闲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综合管理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思想统一到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上来,做到宣传同向、上下同心、规划同辙、工作同步、措施同力,实施休闲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推进全县休闲旅游强县建设。

2、各方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加大对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片区扶贫、生态功能区试点、东江湖生态保护、区老区、移民、代赈、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民宗等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推进景区景点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文物古迹保护,生态农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发展;争取通村通组公路项目资金,用于景区景点间的路网建设;争取水利项目资金,用于河道的整修整治;争取棚户区改造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修缮整治;争取危房改造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村、古祠堂周边古名居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修缮整治;争取全省今年启动的古民居专项建设项目资金对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争取农网改造资金对名城古街区、名村及景点景区的农网改造。抓住国家金融支持旅游战略产业发展的机遇,争取金融资金对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争取已批准立项维修的七个国家级古祠堂文物保护单位项目资金尽快到位,投入使用。争取列入省级旅游特色县建设,推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要搭建、用好文化旅游融资平台,内引外联,吸纳各方资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景点景区及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整合特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诸如公益性旅游咨询系统、公益性地理信息引导系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广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服务全县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3、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休闲旅游产业开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旅游特产店、工艺品商场,培育品牌特产及工艺品。兴建游乐项目和表演场所,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娱乐、服务项目。制定旅游惠民政策,鼓励民众把空置房用于途居游客住房出租、从事家政服务等旅游相关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开发,加强对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工作,促进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鼓励各种文艺团体、社团组织、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展示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服务于旅游产业的文艺性活动,营造增添文化生态旅游的浓厚氛围。

赞助商

赞助商